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自古以来,一个国家只要定都下来了,基本上是不会改变的,都城就算是固定下来了。
当然会有例外,除非发生了很大的政治变动,否则不会迁都。
《汉书》中有记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迁都有悖人愿,不到万不得已统治者们是不会迁都的。
对于迁都这事儿,历史上有一个特立独行的朝代——商朝,商朝可以说是一直在迁都。
尤其是商朝早期,前前后后零零总总,加起来一共迁都13次之多。
今天的文章与大家一起探究的是商王朝频繁迁都背后的故事,以及盘庚是如何费大力气才将都城定下来的。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商朝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强国,历经500多年传承,疆域面积更是首创新高。
北达河北的易水流域,西至太行山脉,东至泰山山脉,东北达辽宁,南抵江淮,西北可至山西高原。
对于商朝迁都的具体原因,历来也是说法不一。
仅《尚书 商书》中记载就有八次:“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
有人认为,商朝建国后的一些行为不能算是迁都,他们是逐水草而居。
推断初期商朝应该是一个游牧部落性质的族群,所以重点应该是后期的五次迁都。
但是当的商朝已经有了自己的文明,不像之前那样落后,逐渐发展起来之后,为什么还要频繁迁都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几种说法。
一个是,贵族们在旧都淫靡成风,生活太过奢侈,所以要重新迁到一个地方,重新建立勤俭的风气。
还有一个说法是,王族内部长期的王位争夺战。
皇室成员们为了争夺王位,叔侄之间、甚至兄弟之间常常勾心斗角,打得不可开交。
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比如其中一个都城,亳,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很不好,处于黄河中下游,连年水患,经常闹水灾。
有一次黄河发大水,把整个都城全都淹没了。
造成极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就不得不考虑迁都的问题。
因此商朝迁都也常是无奈之举,是天灾人祸共同造成的。
第三个说法则是水患说,在夏朝末期和商代初期,黄河中下游区域有严重的雨季降水,大量的降雨。
那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影响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甚至严重的水患会淹没农田和房屋,冲毁城镇。
在黄河中下游区域,严重的降雨极大的破坏了商王朝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统治秩序。
但是,面对自然灾害,人力是无法抵抗的。
因此别无选择,商朝的统治者能够做的只有是远离水患区域,在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重新建立都城。
因此,水患也是影响商朝频繁迁都的原因之一。
在适宜农业生产的地方重新检督,不仅能够使人们的农业生产受洪涝灾害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还能够使人们继续安居乐业,利于社会的稳定。
除此之外,还有内乱威胁说,外族入侵说,平乱扩张说,游牧说等等。
一系列的推断与猜测。对于商王朝都城屡次搬迁,历史上素有“前八后五”之说。
但我们纵观以上所有原因影响商王朝进行搬迁的主要因素。
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经济发展,第二是地理条件,第三是政治形势。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后来商朝的王位传到了盘庚的手里,盘庚是个贤能的君主。
一接手这个烂摊子,马上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为了躲避自然灾害,他决定把都城迁到殷去。
《尚书 盘庚中》有记载:“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背绝远。”
盘庚他知道百姓和官员们都不愿迁都,所以他迁都绝不是临时起意,是顺应天时,承继大统,体恤万民综合考虑后的决定。
我们前面提到了当时的商王朝,官员们奢靡成风,说要迁都首先反对的就是每天日子过的都很舒服的王宫贵族们。
他们好不容易在一个地方生活的好好的,宅子也建起来了,自己的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地也种的差不多了,妻妾成群儿女承欢膝下。
现在居然要费那么大的力气,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重新开始,想来也是不愿意的。
但是盘庚迁都的意念非常的坚定,于是他经常将贵族们召集起来开会,屡次讲述迁都的好处。
但在此之前,我想大家都有一个疑问,既然王公贵族们在原先的都城生活的很舒服,那为什么盘庚反而想要迁都呢?
迁都对于盘庚,也就是当时商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
其实,历史上对于盘庚迁都的原因也是说法不一的。
但主要的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第二个则是自然环境恶劣,频繁发生的水患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
我们上文在分析盘庚之前,商王朝统治者频繁迁都的原因中提到了水患说。
在盘庚统治之前,商朝的都城是在如今的山东曲阜一带,这里也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准确来讲是黄河下游东南岸。
这个地区经常发生泛滥,黄河水患给社会,国家,百姓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灾难,盘庚在劝说统治者时也说到了这一点。
人民是生活得不到保障,就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国家的统治自然也不会稳定。
在《尚书 盘庚中》有记载,盘庚警告大臣们:“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
大意就是说,如果我们发展不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那我们的日子也是只有今天没有明天,将来我们的后代是无法继续在这里生存下去的。
想要求得生存,必须趋利避害,也就是进行迁都。
那盘庚既然想要迁都,迁到哪里去呢?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盘庚拟定的新都城殷,各方面的条件都比之前的都城要好。
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殷这个地方到底好在哪里?
盘庚又是如何劝说成功贵族们愿意迁都的呢?
最突出的就是气候,殷地的气候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优越就利于农耕播种。
根据史料记载,前督后商人的播种时间比我们现在还要早一个月。再然,这里的动物也十分的丰富。
且根据史料记载,这里生存着大量的大型野生动物,甚至在甲骨文中还有不少关于大象的记载。
甚至当时的商人会把大象作为狩猎的对象,首先,这说明了大象在当时处于野生状态。
说明它是自然分布的,体现了当地气候条件优良,以及生态环境的多姿多彩,丰富多样。
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人民要的稳定生活和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便是一举两得了。
殷地处于我们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
这里西边是太行山,东边傍黄河,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是十分优越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势。
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最后这个地方的水资源和土质条件十分理想。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商朝,水资源自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可靠史料的记载,在殷墟附近,全年都有降雨,降雨量十分的丰盈。
且除了自然降雨之外,还有许多均匀分布的江河径流。
从我们今天的地图上可以看出在今天的安阳一带,也就是殷地商朝的都城,这里看不到有河水泛滥的迹象。
且地质学研究分析发现,这里由于河流冲刷形成的冲积扇平原的土壤中,不仅有丰富的水分,而且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壤更为肥沃。
肥沃的土壤,加上优良的水资源对当时农业的生产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条件。
以上呢,则是盘庚劝说贵族们表面上说出来的理由。
那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者,他的内心是否还要有别的理由呢?
我们上文也提到了,影响商王朝频繁迁都的原因中,有去奢行俭和王位纷争等说法。
盘庚想要的是要重新洗盘。
作为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如果下层的王室贵族形成了强有力的牵制中央领导的核心力量,结果势必会降低最高统治者的话语权和分量。
但如果迁都到一个新的地方,一切从新开始,所有的一切从零做起,原有的帮派格局就会被打乱,所有的一切重新洗牌。
但事实上,即使是有这么多的好处,盘庚的迁都决心也十分的坚定。
但不可避免的私底下依然会存在反对迁都的贵族成员。
但是盘庚迁都的意志十分的坚决,他甚至用强硬的语气告诫众人,两个选择,要么规规矩矩的服从迁都跟我走,要么接受严厉的惩罚。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迁都成功,商王朝在殷定居下来。
韩庚搬迁到因以后大力整治水患,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王朝以后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十分稳固的基础。
结语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学习历史最大的作用便是指导我们当今的观念与行为。
殷商虽远,但它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对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者:山山而川
编辑:二爻
参考文献:
[1]吴晔.马亮.《史上最牛搬迁户─商王朝》[J].南方国土资源.2011.(02):47-48.
[2]于云洪.魏训田.《商朝盘庚迁殷的原因 — 从生态环境的变化探索》[J].德州学院学报.2005.(06):68-71.
[3]杨升南.《商代的王权和对王权的神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6-23.
本文由“客馆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