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书我们正说到,随着乾隆六十年这个日子的临近,乾隆老爷子也开始在琢磨一件对于自己十分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如何将自己的位子和平完美地移交给儿子。
学过中国历史的都知道,禅让这件事似乎只存在于上古的尧舜禹时代,自从封建制度确立以来,历朝历代基本都会为了这个位子而打得头破血流。
而乾隆此时已经做了六十年的皇上,这六十年的时光,对于乾隆来说是过得无比的幸福。
在这几十年里,乾隆几乎做到了他想要做到的任何事情,无论是国家内务还是边疆领土,无论是朝中的权臣还是后宫的外戚,都被乾隆整理得服服帖帖。
纵观乾隆爷的一生,我们必须要承认,在帝王中,乾隆的权谋之术,绝对是第一流的,所谓斩草除根,杀人诛心。
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帝王(至少乾隆自己这么认为),这接班人怎么来选择,同样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自己的儿子虽然是没少生,但是无奈自己的待机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再加上自己对于儿子的管教过于严厉,导致这儿子们纷纷地都英年早逝了。
导致到了此时,能够接班的皇子仅仅有几人,通过我们上文的分析,其实这几个皇子中,能接班的也就只剩下十五阿哥永琰了,也就是未来的嘉庆皇帝。
此时乾隆掰着手指头数数自己的这几个儿子,然后不由得一声叹息。
然后想起自己的父亲当初所经历的“九子夺嫡”的事情乾隆忽然觉得,这夺嫡之争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却也是一种别样的幸福,说明至少可选择的人更多。
而不像自己,想经历“九子夺嫡”,结果连数儿都凑不够。回想自己的丰功伟绩,乾隆不由得心生感慨。
而之所以选择十五阿哥永琰,也并不是因为这个皇子如何如何地优秀,实在是出于无奈,因为可供选择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十五阿哥永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优点,但是也没有明显的缺点。
十五阿哥的生母是汉人,您如果看过《延禧攻略》的话那么你一定会认识她,十五阿哥的生母就是剧中的魏璎珞。
永琰在所有的皇子中绝对算不上聪明的,但是他却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所以虽然天赋平常,但是读书却异常地用功,无论寒暑,都是用功到深夜。
除此之外,十五阿哥在乾隆的严格管教下性情十分的淳厚,品行端正,为人勤勉,生活简朴,待人宽厚,最主要的,对待乾隆十分的孝顺。
这一点乾隆十分的喜欢,因此早在乾隆三十八年,就已经秘密地将其立为了太子。
综合所有的方面来看,乾隆之所以选择永琰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原因不外乎有这么几个:
第一、十五阿哥在所有的皇子中,性情是最为成熟的,他自制力极强,而且极具恒心和毅力,对待事情也是谨小慎微,从不逾越规矩。
第二、十五阿哥的品性是最为淳朴的,无论是任何人,十五阿哥都十分地坦诚,而且懂得处处为他人着想。而且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从不迁怒于人。
第三、十五阿哥虽然天赋并不算突出,但是勤学好问,在经过二十多年的苦读之后,成绩十分的突出,而且文武兼修,都非常的出众。
第四、十五阿哥的外形应该是所有的皇子中最为端正的一个。永琰的外表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的缺点,中等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五官十分的端正,具有帝王的气象。
第五、十五阿哥可能不是一个富有进取精神的人,但是绝对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而乾隆对于自己一生的工作则是十分的认可。
乾隆确信,在自己的统治时期内,已经将大清国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解决掉了,后世子孙要做的就是好好地守着这份基业就足够了。
那么十五阿哥,可能是最适合胜任这个责任的选择。
就在嘉庆元年,也就是1796年的正月初一。
气氛祥和安宁,风和日丽,身穿黄色龙袍的乾隆又一次坐到了太和殿的宝座上。
在九时三十二分的时候,坐在宝座上的乾隆把那个宽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微笑着递到了跪在他面前的嘉庆皇帝的手中。
至此,一个空前的记录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平稳的权利交接顺利完成。
看着眼前的这个新皇帝,乾隆由衷的感到满意,此时的嘉庆皇帝刚刚三十六岁,这个年龄既精力充沛,又富有经验,正是执掌一个庞大帝国最佳的年龄。
此时的乾隆甚至都有些羡慕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只是自己已经是垂垂老矣,时光是永远没有办法倒退的了。
至此,乾隆作为一个帝王的伟大程度已经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
步。
自从大清立国以来,皇位的交接虽然不像唐朝一样血腥,但是同样也是勾心斗角、暗流涌动。
乾隆能够顺利继位主要是因为雍正爷创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保护了乾隆爷的身份,而乾隆则要超越自己的父亲更上一层楼,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这件事给办了。
这也使得权利交接对于社会和朝廷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完美的将局面过渡了过来。
可以说,在尧舜之后的封建王朝中,真正的实现了禅让的,只有乾隆一个人而已。乾隆让禅让这个仅仅存在于上古时代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当然对于禅让这件事,乾隆一方面是为了兑现自己当初的诺言,把在位时间最长的记录留给祖父,同时还有一个自己的私心在里面。
那就是乾隆将自己的禅让之举,作为自己政治生涯的一个谢幕演出,他认为,这样的表现,足可以使她成为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人”。
就像我们前面文章中所说的那样,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雄心最强、最自负的皇帝,他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怎样超越历史,创造记录,俯瞰所有人。
这样的想法越到晚年,就变得越来越强烈,在乾隆最后的几年里,他乐此不疲的把自己同历代帝王相比较,从各个维度来证明是最伟大的。
所以,乾隆每天都在搞数据对比工作,从疆域、人口、年龄、在位时间甚至是儿孙数量,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你们谁都不行,朕才是最伟大的。
这项工作给乾隆带来了极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早在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乾隆就写了一篇《古稀说》,正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在那个医疗卫生条件十分不发达的年代,七十岁这个年龄是一个很高很高的门槛。
在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乾隆来到了这个门槛,而且他是大清开国以来的六位君王中第一个活到了七十岁的人。
在此之前,努尔哈赤活到了六十八岁,皇太极活到了五十一岁,顺治爷只有二十四岁,康熙活到了六十九岁,雍正只有五十八岁。
这其中努尔哈赤和康熙都接近了古稀这个门槛,但是都没有成功的跨过去,而乾隆则成功的超越了自己的祖辈。
同时在这一篇《古稀说》中,乾隆还把自己同历史上其他的六位长寿的帝王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已经超过了其中的四个,只有元世祖和明太祖勉强可以和自己比一比。
而到了乾隆五十年,乾隆老爷又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那就七十岁的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人,为此乾隆还特意赋诗一首:七旬登寿凡六帝,五十纪年惟一人。
意思就是说,七十多岁的皇帝有六个,但是同时又在位五十年的,就只有朕一个。
到了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因为廓尔喀求和,乾隆又是亲自撰写了《十全武功记》,将自己继位以来的十次战争拼凑为十全武功。
所谓的十全武功既是,两次平定准噶尔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战争、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战、安南之战、和两次抗击廓尔喀之战。
这“十全武功”虽然名字听上去挺唬人的,但是实际上这“十全武功”拼凑的十分的勉强。
十次战争中,有三次是一分为二出来,即把一次战争分成两次,这十次战争中又有四次是失败的,尤其是对金川之战尤其不光彩。
不过乾隆对此却是十分的满意,自称“十全老人”,并且选了一块儿极好的和田玉刻了个“十全老人”的戳子,还自己写了一篇文章,来回顾自己的一生。
此时的乾隆真的是志得意满到了极点,古今帝王,文治武功,真的无人能及上自己。
而如今的这个传位大典的成功,又为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将自己的地位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不过我们曾经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过,皇帝,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角色,任何人只要成为了皇帝,那么他就不再是一个正常的人。
所有正常人的情绪和感情在他这里都是要为权利让位的,在皇帝的眼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超过权利。
乾隆也不例外。
乾隆作为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登峰造极的选手,对于权力的追逐可以说是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所以,放弃权利对于乾隆来说绝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看到这里有的看官就会问了,不对啊,乾隆皇帝不是已经让位了,那为什么还要说他对于权力的追逐是空前的呢?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地方了。
早在传位给嘉庆之前,乾隆对于传位之后的事情就有一点担心,我们曾经在前面详细的论述过了十五阿哥的种种优点。
但是世间万物都是有利有弊的,当你需要一个人的老实本分的时候,就不能指望他还能够八面玲珑。
所以,乾隆对于这个新皇帝继位之后能不能处理好同自己这个太上皇的关系一直都有点担心。
毕竟历史已经证明,这太上皇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唐高祖李渊,皇帝还没当够就被儿子李世民用刀架着脖子给逼了下来,然后九年的太上皇生涯,除了生孩子,没有任何的乐趣。
而后面的唐玄宗在成为太上皇之后,也是日夜被儿子猜忌,最终在身边的大臣一一被流放之后,唐玄宗也被软禁了起来,最后也是郁郁而终、
而宋徽宗、宋高宗、明英宗等就更别提了,这几个人最后死亡的结局是相当的痛苦。
所以,乾隆自然也要对于这样的事情有所预防,所以我们就欣赏到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另一幕奇观,传位不传权。
在退位之前,乾隆就明确的宣布,自己只是将那些接待、开会、祭祀、礼仪之类的日常工作交给了新皇帝,至于军国大事以及用人行政等则没有交权。
用他自己的话讲,“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听我指导,将来知所遵循,不置错误,岂非天下之福哉”。
甚至在退位之后接待朝鲜使臣的时候,乾隆爷又明确的向各国宣布:朕虽然归政,但是大事还都是我来办。
而且,虽然乾隆花费巨资为自己修建好了退休后享受生活的宁寿宫,可是真正到了退位的时候,他并没有从象征着皇权权威的养心殿搬出来。
归根结底,虽然退了位,但是乾隆还是在处处向世人展示,自己现如今虽然是太上皇,但是这大清国还是朕说了算。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封建的独裁统治者来说,放弃权利就意味着放弃一切,甚至是放弃生命。
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当权者可以真正的舍得放弃掉自己的权利,权利对于人心的腐化就好像是《指环王》中的至尊魔戒,任何人都不能轻易的舍弃。
因此,乾隆虽然把皇帝的位子传给了嘉庆,但是却并没有赋予他任何的权利。
而嘉庆迫于无奈,也只能顺应乾隆的心思,这也可以说是古今从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而不过正是嘉庆如此明智的表现,让乾隆再次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接班人,没有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