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皇帝不听父皇临终告诫,执意要杀和珅,十五年后为何又追悔莫及?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往下看,三七的故事很精彩,给三七点个关注点个赞,谢谢大家了
在清朝这段历史中,值得为人称道的人、事、物比比皆是,这其中乾隆、和珅、嘉庆这三人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我们今天的问题,就要从乾隆开始说起。
十全老人乾隆,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了,儿时因为出众的口才及样貌,被康熙圣祖爷内定为隔辈皇帝,甚至可以说雍正继位也是很大概率的沾了乾隆的光。而雍正上位后更是一代明君,别称——清朝最勤奋的皇帝,没有之一。在雍正的励精图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盈,康乾盛世也得以站稳脚跟。就在这样的盛世中,乾隆幸福的继位了。
25岁继位的他,刚开始的时候意气风发,决心让清朝在自己的统治下能再创辉煌。当然他也做到了。在他年轻时的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他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钱粮、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将康乾盛世达到了最高峰。但操劳一生后,便会想着享受享受生活。于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乾隆60岁那年他就遇到了他在位期间最好的臣子——和珅。
和珅原名善保,字致斋。满族正红旗人。按理来说,旗人后辈的家庭条件都比较优渥,但和珅的童年生活却很是悲惨。三岁丧母、九岁丧父,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年幼的他和他弟弟和琳的身上,也就在和珅尝遍了人情冷暖后,便立志要依靠读书来改变命运。他心分三用:一用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二用学习满汉蒙藏四种语言;三用临摹乾隆笔迹,钻研乾隆喜好。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和珅被朝廷一品大员冯英廉所看中,将宝贝孙女许配给了和珅。
但本可以靠媳妇上位的和珅,却并没有选择沾这个光。他心里一直都清楚,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未来才会无可限量。于是不甘平凡的他去参加了科举考试。可惜汉人子弟实在太过博学,这第一条为官之道失败。当然和珅并没有自暴自弃,作为满族子弟的他,又选择了用祖辈的战功来为自己谋得个光明正大的一官半职。他成为了栾仪卫,成为了乾隆皇帝身边打伞的小保镖。这样的不起眼的官职,他一做就是四年,也在这四年中,又逐渐了解了乾隆的喜好。
在他22岁那年,和珅于狩猎场中依靠自己的文采初得乾隆赏识。而后更是靠着自己对乾隆皇帝的了解,拍马逢迎、积极理财,让自己的晋升之路像火箭一般飞速前进。晚年的乾隆为何能六下江南、大兴土木、收集珍贵的文玩字画?这其中少不了和珅的理财能力。而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和珅的贪污腐败自然也就被乾隆默许了。也正因如此,和珅便成为了我们至今都口口相传的贪王之王。权利的加持再加上金钱的魅力,朝中大部分官员也就逐渐站在了和珅的这一派系。而和珅也是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官员及百姓口中的“二皇帝”。
可二皇帝本应是嘉庆,怎可被一位大臣将称号夺了去?嘉庆也就在此时与和珅,就结下了宿敌的渊源。
在乾隆执政之时,曾向群臣高调表示,自己在位时间不会超过圣祖康熙爷爷。于是在执政第六十年之时宣布退位,将皇位传与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但和珅为了保住自己的二皇帝地位,坚决拥护乾隆继续执政,乾隆也是略微有些动摇了,于是便充当起了垂帘听政的太上皇。嘉庆空有称号并无实权,这是嘉庆心里第一恨。
乾隆成为太上皇后,因为年岁的缘故,头脑时而清晰时而糊涂。有时说的话做的事,嘉庆摸不着头脑,而和珅则凭借着自己对乾隆的了解,能将乾隆心中所想完美的复述出来。当然亦真亦假,和珅依靠着这样的手段,肃清了他在朝堂中的政敌,而这其中包含了嘉庆的授业恩师朱珪,这是嘉庆心里第二恨。
这第三恨,嘉庆虽无实权但已是名义上的皇帝,和珅仍对他的态度傲慢无礼,凭借着自己能听懂乾隆的胡言乱语,在朝堂之上丝毫不在意嘉庆的颜面,假传圣旨、贪污腐败。乾隆老大,和珅老二,嘉庆排老三。嘉庆的恨意也就逐渐的积累起来。
在1799年的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和珅成为了众大臣及皇子中哭的最凶的那个人。乾隆驾崩的第十五天,跪在家中祭拜乾隆的和珅,被嘉庆下了大狱。一则二十大罪和家中8亿两雪花白银,将和珅送往了白绫。嘉庆这若干年的仇恨也终于得报。那本应对和珅恨之入骨的嘉庆,又为何在十五年后后悔了?
原因很简单,乾隆离世之时,清朝已不复往日的辉煌。留给嘉庆的八亿两白银在清缴白莲教起义及治理国家上,几年时间便消耗殆尽。嘉庆此时也才终于认识到和珅的重要性。
其一
和珅在位时,凭借着身兼数职,他完美的制衡了官员之间的利益矛盾。他虽是一个肿瘤,可他却不一定是毒瘤。有他在,其他的毒瘤压根没有施展的空间。
其二
和珅那天生的理财能力使得别的官员只能望其项背,乾隆一生游山玩水,若没有和珅的鼎力支持,他玩不起来。而嘉庆手中又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其三
和珅的确善于拍马逢迎,可这种善于揣摩别人心思真的是件坏事吗?他既然都能哄的乾隆开心,那如果嘉庆放他一马,和珅会不会转投嘉庆,尽心尽力的为嘉庆办事呢?要知道和珅的权利那么大,在临死时却没做任何反抗。也可以说他压根就没有造反之心。如此一来,嘉庆后悔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吧。
好了,我是三七,以史为镜,以史明志,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