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征麓川之役发生在公元1439年到1448年,是明朝中央朝廷征伐云南麓川宣抚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叛乱的四次战争。
这场战争对于明朝而言的影响极大,虽然战争持续了十多年之久,明朝方面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仍旧没有彻底的平定此次叛乱,最终只好以和平协议的方式来结束了这场战疫。战争结束之后的明朝军队疲惫,国库空虚,对北方蒙古人的防御也大大减弱,以至于陷入更加危急的局面中。
明王朝想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强中央集权,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也想摆脱中央政府的控制,实现自身的独立。在双方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战争一触即发。公元1439年,在明英宗的任命之下,镇守在云南的黔国公与左右都督等人,率领着军队对其进行了讨伐运动。
在军队刚刚到达金池地区的时候,思任发就直接派遣一位将领隔着河水修建防御工事,防止明朝方面渡河。他们准备极为充分,明朝的大军无法轻易渡过河流。见此情况,黔国公就只好派遣一位将领假装投降,思任发也将计就计假意接受。明朝的一位将领意识到了其中可能有诈,但黔国公没有听从,直接派人按照他的方法执行。
谁知道之后明朝方面还没有采取行动,敌军将领就多次主动前来挑衅。这也导致明朝方面愤怒不已,迅速制造了船舰60艘,打算强行渡河。不过黔国公没有批准,使得其麾下一位将领方震愤怒不已,干脆自己在夜晚之时就独自率领着麾下的士兵对其发起进攻,并成功将其击败。
麓川军队急忙向寨子里逃走,面对明朝军队的不断攻击,只好不断向后撤退。在一阵兵荒马乱之后,明朝军队与敌军已经抵达了上江一带。而上江向来是麓川军队的军事重地,明朝军队由于远距离的进攻导致士兵疲惫,于是就向黔国公请求增援。
但黔国公却因为此人是擅自行动,因此没有答应,只派了少数部队前往。随后大败的消息传来,明英宗派遣使者前来问责,黔国公感到恐惧,暴毙去世。敌军就趁机侵犯,接连占领多座城池。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五月份,明英宗重新派遣了一支军队赶往支援,其中以沐昂为主要将领。很快,沐昂就已经带领大军逼近麓川,与敌军之间的距离十分接近。右参军都督佥事张荣派遣手下的一位将领发起进攻,奈何由于准备不充分,从而遭遇了失败的结局。
张荣便放弃了物资资助,向后撤离,沐昂由于来不及援救,导致这一战明朝方面损失极其惨重。
消息传回,明英宗生气不已,再次下旨斥责沐昂,让沐昂继续留守在云南地区。或许是已经意识到了一味的退却不能让明朝善罢甘休,很快思任发就直接带领军队主动发起了攻击。
沐昂带领军队积极应战,挫败了敌军的进攻,麓川军队逃跑。与此同时,在另外一场战争中,明朝方面同样获得了胜利。思任发开始畏惧,便派遣使者入朝觐见,请求与之商议和平。
正统七年,明英宗再次派遣军队前往征讨麓川地区。思任发由于在上一场战争之中的失败,早早的就逃跑到了缅甸地区,通过进贡的方式与明朝方面保持着一种较为和谐的关系。
军队到达金池地区后,立刻派遣使者向思任发送上皇帝的诏书。敌军假装同意,但却始终没有采取行动,明朝方面意识到了敌军可能在采取拖延法,因而决定立马采取军事行动。
只见其将领直接带领军队抵达腾冲,将军队分为五路,与沐昂等人相配合,齐头并进。在到达前线之后,与敌军交战一晚上,麓川军队溃败,思任发幸运地再次逃过一劫,不过其妻子儿女全部被俘虏。
如此大的侮辱思任发自然不能容忍,奈何他还没来得及采取行动,他本人就因病去世了。他的儿子思机发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并拥有着更大的野心,明朝方面几次下令指挥他,他也没有听从。
明英宗派遣一支军队带领十三万人左右前往讨伐,在明朝军队抵达金沙江之后,麓川军队也在金沙江的西方设下了防御工事来抵抗。
只见明朝方面建造浮桥,趁机渡江,并乘胜追击,进攻到了孟养地区。而麓川军在多地的山寨都被明朝军队所攻克,甚至多位主要将领也战死沙场。不过麓川军队始终占据着地理位置的优势,他们对当地的地形十分熟悉。
孤军深入的明朝方面则感到畏惧,在思考良久之后,便只好与敌军建立了盟约关系,双方约定数年不再开战,这才选择了退兵。这一场持续多年的战争还是没有分出胜负,双方都迫于现实原因选择了妥协。
明朝远征麓川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战争带来的巨大人员伤亡对于明王朝来说也是一个负担。多年来的征战,仍旧没有彻底平定这场叛。明朝方面的士气大减,士兵们不愿意战斗,其将领才在最后关头选择了与敌军议和。
议和的消息传回京城之后,皇帝也表示认可。虽然迫切的想要获得战争的胜利,但现实原因也是要考虑在内的。不管怎样,在这一场战争中也充分展现了明王朝方面的军队实力。若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运用战略战术以及火器,想要获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不过战争带来的巨大负担让国库不能承受,这才使战争如此匆忙的就结束。
参考资料:
《中外战争战役大辞典》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