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甲骨文丨他被誉为“甲骨四堂”之首
创始人
2025-07-02 17:02:38
0

甲骨名人堂

他被誉为“甲骨四堂”之首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AI助力“甲骨文回归”、AI助力“读”懂千年甲骨文。日前在安阳召开的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发布仪式上,“甲骨与数字化”成为热门话题。为帮助实现“甲骨文数字化回乡之愿”,应邀而来的多家博物馆馆长介绍了馆藏甲骨的收藏研究情况。

旅顺博物馆馆长王振芬介绍,旅顺博物馆收藏的2200多片甲骨主要来自被誉为“甲骨四堂”之首的著名学者罗振玉。

他首次确认甲骨来自殷墟

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之后,有字甲骨成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被逼急了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罗振玉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实地考察。在《洹洛访古游记》中,他记载了殷墟的地形、甲骨出土情况,考订其他出土物并绘制简图,使该游记成为第一部实地考察安阳殷墟的著作。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罗振玉是一座绕不过的高峰。

罗振玉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后来成为著名的敦煌学家、甲骨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书法家,开创了殷墟甲骨、敦煌文书、汉晋简牍、大库文献等诸多新的学术领域。

罗振玉考证出甲骨文出自殷墟意义重大。著名甲骨学家王宇信在《甲骨学通论》中认为,确知甲骨出土地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对确定小屯村为殷商都城和甲骨文为晚商遗物的研究有很大意义。甲骨文出土地的确定,进一步促进了1928年以后殷墟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从而为殷商考古学的研究开了先河。

罗振玉还是著名的甲骨收藏家,通过不遗余力地收购,他共搜集安阳出土的甲骨3万余片,占当时中外收藏的十分之三,并先后编成《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是甲骨文研究的倡导者

甲骨文被释读后,很快涌现出一批甲骨学家和甲骨文研究著作。

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1939年曾评价当时四位甲骨学者学术成就:“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从此被誉为“甲骨四堂”。

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看到甲骨文,是在刘鹗家里。他在震惊之下,深切感受到了历史赋予的重任:今幸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秘,且适当我之生,则所以谋流传而攸远之者,其我之责也夫。

在罗振玉的建议下,刘鹗推出《铁云藏龟》,甲骨文以拓印出版的方式,第一次从私人书房被推向学界。有人称之为“甲骨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并不夸张。

罗振玉对自己收藏的甲骨潜心研究,对于甲骨的著录更是不遗余力,将甲骨文字释读、分类,先后编著了《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墟书契后编》和《殷墟书契续编》等著作,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甲骨文史料。在《殷墟书契考释》一书中,他考释出甲骨文近500字,提出了从许慎的《说文解字》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再上窥卜辞的方法,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带来很大的启迪。

在罗振玉的影响下,王国维也开始进入甲骨研究领域。与罗振玉注重文字考释相比,王国维更注重运用新出土的甲骨文材料,去研究商周史、典章制度。这种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的“二重证据法”,获得了学界广泛认同,王国维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甲骨四堂”之一。

同为“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中指出:“甲骨自出土之后,其搜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居第一,而考释之功也深赖罗氏。”

他是甲骨文书法的开创者

罗振玉在研究甲骨文内容的同时,也不断研究甲骨文的书写。他在研究过程中吸收和掌握了甲骨文的书写精髓并将其运用到书法创作中,成为近代以甲骨文入书法的开创者。在罗振玉的时代,甲骨文释读字数尚少,他利用有限可识的甲骨文,创作了大量的甲骨文集联书法,并汇辑成册,先后编著有《集殷墟文字楹联》《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收录甲骨文集联420副,其中罗振玉本人集成的177副。这些集联全部由罗振玉书写,并配注楷书释文,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甲骨文书法的奇观。他把甲骨文的研究延伸到书法艺术领域,将古奥难识的甲骨文和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相结合,开创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崭新局面。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胡长春说,罗振玉作为甲骨文书法开创者,其书法实践非常值得后人学习。从罗振玉书写的甲骨文集联中不难看出他的笔法挺拔遒劲,在刀与笔、契与书之间,刚柔相济。

1940年罗振玉在旅顺去世,他收藏的甲骨随后分散收藏到旅顺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博物馆中。这些甲骨并没有沉寂,近年来在不同的展览中与观众不断见面。

6月27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游人如织,《探索商文明》展厅墙板上,罗振玉等“甲骨四堂”的大幅照片以不同的形态与观众默默交流,展览的文字这样介绍罗振玉:首创卜辞分类研究之法,《殷墟书契考释》标志着甲骨学从初创时期进入了全面的阐释时期。

“甲骨四堂”

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1939年曾评价当时四位甲骨学者学术成就:“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从此被誉为“甲骨四堂”。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生在扫描甲骨。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之甜 摄

知了声声 夏日聊“蝉”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莫韶华

自古以来,中国人夏天都有蝉声相伴。蝉成了夏日的标志。

甲骨文“蝉”字

其实“蝉”字起源很早,据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古文字学者袁勇介绍,“蝉”字起初应该是描绘蝉形象的象形字。不少学者认为,商代甲骨卜辞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表示方国名称和族徽的蝉形符号,应该就是早期的“蝉”字。

小篆“蝉”字

“‘蝉’是一个形声字,形旁‘虫’表示蝉是一种昆虫;声旁‘单’表示‘蝉’字的读音。”袁勇告诉记者,有人认为,“蝉”也是会意字。南宋诗人陆游的祖父陆佃写过一部名物学著作《埤雅》,书中指出,蝉是经历了蜕变而传续生命的(变蜕而禅),所以叫作蝉。这种解释,认为“蝉”有禅变、生命接续的意思。

《说文解字》中有关“蝉”的记载。

“蝉”字的声旁“单”,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被释为“大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认为,“单”本义应为“大言也”。嘹亮的鸣叫声,的确是蝉很能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它的鸣叫声,却并不是从口里发出的,它甚至没有明显的口部。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

“兔丝无根而生,蛇无足而行,鱼无耳而听,蝉无口而鸣,有然之者也。”《淮南子·说林训》中认为,这些现象都有它的合理性。

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蝉,以旁鸣者。”认为蝉的鸣声从两胁发出。也有人认为“旁”指翅膀,蝉是靠翅膀摩擦而发声。这显然是错误的。蝉的发声器在腹基部的两侧,是一个叫作鼓膜的特殊结构,鼓膜靠鸣肌控制,振动发声。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加上蝉身上的“盖板”以及腹部空腔等结构的配合,声音被放大,蝉鸣才如此响亮。雄蝉通常在遇到危险或求偶时,会发出鸣叫声。雌蝉没有发声器,但在腹部有听觉器官,可以感知到雄蝉的叫声。

西汉辞赋家、语言学家扬雄在《方言》中说:“蝉,续也。”他认为“蝉”字有连续不断之意。所以,直到现在某人连任职务,或者连续获得某种称号、荣誉时,称为“蝉联”,也写作“蝉连”。

古人将蝉视为人品高洁的象征,对“蝉”是十分推崇的。

三国曹植《蝉赋》中,把蝉描述为一个“淡泊而寡欲”“与众物而无求”的贞士形象。

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内涵。蝉有文、清、廉、俭、信、容六种品德,西晋陆云的《寒蝉赋》曰:“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

蝉翼轻薄透明而有花纹。汉代在皇帝身边工作的官员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都有着蝉翼状的装饰,就是取义蝉的高洁。

此外,蝉的造型很早就被中国人选用为佩饰,考古学家还发现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用于佩戴的玉蝉。从商代至汉朝,都有往死者口中填塞玉蝉的情况。两汉时期的玉蝉,出土量尤其多。古人为什么往死者的口中填塞玉蝉呢?

“这和当时社会盛行追求长生不老、升仙不死的思想有关。”袁勇说。

《荀子·致仕》中说:“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荀子以耀蝉(一种捕蝉方法)这件事,来比喻君主如果德行贤明,就会像明火吸引蝉那样,使天下人归附。

夏日蝉鸣,拂之不去。中国古代的蝉文化,耐人寻味。

诗话甲骨文

“月”的甲骨文字形像是一弯半月。《说文解字》:“月,缺也。太阴之精。”甲骨卜辞中的“月”既指月亮,也指月份。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日为阳精月为阴,日月轮回定乾坤。

半月常在天边挂,遗落人间成骨文。

(诗/文清风)

甲骨文双语小学堂

甲骨文“日”字,象太阳之形,因为甲骨材质坚硬,所以有时候甲骨字会刻写成方形。本义是太阳。

The oracle bone form of “日(rì)” is shaped like the sun.Due to the hardness of oracle bones,characters are sometimes carved in a square shape.The original meaning of “日” is the sun.

(文字翻译 童林 张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这是晚清政府最威武的时刻!1909年11月,清朝海军“广海号”军舰直逼中国南海东沙岛,这一次,清政府...
原创 周... 我相信大多数人在刚刚接触中国历史的时候最先知道的就是春秋战国这两个时期。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姬宜臼东...
原创 7... 前言 1976年元旦,在毛主席的授意下,全国各大报刊一起刊载了两篇毛主席在十年前写下的两首旧诗词。 ...
原创 清... 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最早的出处是辽人的口中,宋人也可能说过,至于明 人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呢?...
原创 宇...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英年早逝的皇帝,其中还不乏一些雄才大略的人,他们能力非凡,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后...
重庆学子三下乡:穿越时空,寻找... 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其革命生涯和卓越贡献为后人所铭记。为了近距离感受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
原创 与... 与庞统齐名的谋臣,却被诸葛亮废为平民,诸葛亮死后他为何大哭? 导语:常言道,祸从口出。因此我们说话的...
原创 一... 秦魏少梁之战,秦国战死了国君,魏国被俘了丞相,双方的面子和里子都损失很大。魏国作为当世第一强国当然不...
河南法院亮剑虚假诉讼|先骗民政... 婚礼上的一句“我愿意” 不仅仅是浪漫的情感表达 更是以公开仪式作出的庄重誓言 婚姻既是爱情的承诺 也...
原创 李... 作者:青灯 (一)隋明帝与隋炀帝两个不同的谥号透露出李渊与杨广之间的关系 隋炀帝杨广这个称呼是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