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死的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大意失荆州,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其本人军事能力并不低,否则也不会被刘备派驻荆南三郡镇守一方。且在与魏吴两国作战时,一直处于上风位置。这就说明其能力与水平足以担当这一守城重任。
那为何最后还败走麦城,丢失三郡的地盘,被孙吴轻易夺取。直到1996年,湖南工人在古井中挖出一枚竹简,经专家鉴定认出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荆州军政民生纪要。这也从侧面看出关羽之死,另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而不是大意的原因。
一、大意失荆州只是事情的一方面
赤壁之战后,荆州之地被三分,蜀汉政权仅占南郡、武陵、零陵三郡之地。与曹操、孙权对峙,时刻警惕对方的攻伐。期间关羽不仅打退曹军与吴军的反击,还处于一定的上风。对于当时蜀汉而言,正是如日中天的时期。
但是自关羽留靡芳、博士仁守城,自以为荆州城稳固。自己亲率军队与曹军决战襄樊地区,企图打通北上通道,赢得中原逐鹿的主动权。并一度处于上风位置,有可能改变三国的整体局势对比时。
却被孙吴势力趁机偷袭后方,导致荆州三地迅速瓦解。自己也只能败走麦城,被吕蒙埋伏于小道之中,自己也仅率300余兵力被5000兵力的孙军围歼。自己本人与长子被俘,成为败军之将。最后因关羽宁死不降而被杀,使得蜀汉势力开始进入衰退期。
从这一前后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关羽的战前军事部署并没有问题。要不是后方守将叛变,救援力量的漠视,刘备远在后方的无奈。以关羽之能不可能败的这么惨,所以大意问题只是一方面,但不是主要原因。
二、荆州内部矛盾已经激发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荆州问题自刘表接任以来,成为诸侯割据势力的一方富足之地。直到刘备南逃依附,刘表身死,曹操南下占据荆州。后又因为孙刘联军打败曹军,使得荆州之地被三方瓜分。在这短暂的变动时间内,曾经富庶的地区被战乱返贫。只不过只要稳定内部政事,就能恢复民生,可是关羽只是军事能手,并没有理政能力。
关羽执掌的地盘已经处于内部矛盾的爆发边缘,一味地靠军事镇守难以实现真正的稳定。且荆州三郡处于三方交战区,其内部的问题比较复杂化。蜀汉政权正是因为成立时间之短,根基不足。没有曹魏与孙吴的基础深厚,三种模式的不同发展程度,更加大内部对蜀汉政权归属心不强。
正是因为战乱没有恢复民生,且没有一定的民众基础。这就在三方势力的争夺中,蜀汉势力处于下风地位。内部矛盾爆发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不是关羽能够掌控的。这是他所没有想到的问题,更是其失败最大的危机。
三、竹简揭露关羽失民心而被孙吴算计的悲剧
但是当时的官方说法是关羽死于大意问题,只是掩藏事情的真相。直到1996年,工人在清理建筑工地时,意外挖出竹简意识到是文物,就上报专家组进行考古工作。正是三国孙吴的荆州军政治理纪要。
其中就有“上中下品户数薄。其七户为上品,其一百一十九户下品”这样的记载,说明当时的关羽治下之地,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内部民生问题比较尖锐,已经处于爆发的边缘。尤其是在这种艰难时刻,又盲目征兵。
正如记载“军故吏,东阳里,增丁一万。建安二十四年,秋,叛出走。”说是关羽败走之时,又强制在这一地区征兵一万。可是在一万二线兵力到达战场时,不但没有发挥战斗力。还因为吴国善待家属而崩溃。
这里记载“羽使人与蒙相闻,羽人还,私相闻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这就导致军心皆失,关羽纵使能力再强,没有军队也是难以挽回失败的问题。此时关羽已经面临严重的危机。
一是内部已经分裂,民心尽失。二是军心以失,难以维持战线局面。三是荆州内部将相失和,处于权力阶层变动。四是关羽的个人问题,导致内部问题激化。
结语:这些问题都是致命的,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正因为此时的关羽没有重视内部问题,只是一味地军事威压。忽视自己已经失去军心与民心,才有这样的激变。当时孙权正是抓住这个时机,火速收揽民心,导致关羽后方快速失火,无力回天而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