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杨炯,名列四杰第二,却因此耿耿于怀
创始人
2024-11-08 21:24:29
0

原标题:书生杨炯,名列四杰第二,却因此耿耿于怀

大唐是诗歌的时代,在刚开始,初唐四杰开启了新一代诗风,让唐诗成型,并具有了新的内容。这四人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龄和骆宾王,这其中,杨炯位居第二,但却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原因何在?

初唐四杰,开启大唐诗坛的春天

王杨卢骆是唐诗最开始的名片,没有他们的贡献,唐诗或许还要在文坛中摸索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是初创,但他们的诗歌作品,依然是唐诗中的精品。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送别诗中的名句,可以说,正是因为王勃的这首诗,才让送别这一日常现象,成为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因此,把他列为四杰第一,争议不大。

对于杨炯,普通人了解不多,但研究文学的人却从不忽视他,更出人意料的是,作为一名文人,杨炯的诗歌没有多少风花雪月之风,而是充满了英武豪迈的军人风范,军旅题材是他最爱的题材。

卢照龄命运坎坷,疾病缠身,最后自杀,但这些苦楚并不妨碍他成为诗坛名家,他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是每一位怀春男女最喜欢吟诵的句子。

骆宾王是最被中国父母熟知的天才,那一首咏鹅诗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走入文学殿堂的敲门砖了,更不要说他还参与政治,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初唐四杰都是文学青年崇拜的偶像,但在他们之间,谁能能力更高一些?作为当事人,他们对于生前就存在的排名顺序就没有自己的看法吗?

杨炯号称神童,但却华丽转身,开创另一种诗风

杨炯年纪轻轻就出名,所以,他也自命不凡,认为凭自己的能力,一定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

唐太宗建立科举制度后,文人要当官,必须经过科举考试,而杨炯也决定走这条路,因此,就到了京城,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但不知道为什么,杨炯没有把时间花在备考上,而是走进了军营,当上了主薄,当时大唐国力正处在向上发展的阶段,开疆拓土是军人的职责,军营中那充满雄性的生活,深深吸引了了他,让他感觉到这才是属于自己的天地。

于是,杨炯抛弃了书生身份,变身为武夫,从宁静的书房中进入流血厮杀的战场,这种巨大的反差,没有让他有任何不适,相反,他却认为这才是自己最向往的生活。

军营和书斋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而杨炯也因此开拓了自己的诗才,写出了和以往文人完全不一样的诗歌,使得大唐初期的诗坛风气为之一变。

《从军行》就是杨炯创作的军旅题材,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个写军旅题材的诗人,但杨炯的可贵之处在于使用了乐府这一古老的体裁创作一种全新的诗风。

大唐诗坛在最开始,其实是摒弃乐府体裁的,因为这一体裁讲究辞藻华丽,对格律要求很高,所以,在唐初,已经没有什么诗人去写乐府体裁的诗歌了。而杨炯是正经的学院派诗人,对乐府体裁相当熟悉,所以,当他用这一体裁描写军营粗旷的生活时,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从此,军旅题材的诗歌,就成立为大唐诗歌中最为诗人所愿意创作的一个领域。

杨炯将自己在军队里的所见所闻,用乐府体裁表现出来,后人读之,感受到了大唐军营中士兵的火热生活,不禁悠悠神往。军人也不再是受歧视的行业,而是热血之人向往的神圣之地。

杨炯个性鲜明,诗歌创作自成一体,却对排名最在意

杨炯也是年纪轻轻就出名,并和王勃一样,有神童的称号。文人相轻自古有之,更何况杨炯自认为比只在城市里生活的王勃更有阅历,所以,对排名在王勃之后就不爽了。

王勃的诗歌,追求的是清新、缠绵,而杨炯的诗展现的是军人的粗狂和豪情,这是完全不同的美的体验。

大唐初期,李世民作为马上皇帝,自然有开疆拓土的豪情,所以,这个时期,军人的地位高,也使得当兵成为当时最自豪的事情。杨炯虽然是书生,但却放弃了以科举扬名的机会,而选择了渴饮刀头血的冒险生活: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没有文人丝毫软绵的风格,完全注入了铁血风格,让人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振奋。

一介书生能写出这样豪迈的诗句,足以说明杨炯和其他诗人不一样,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这只有唐代才会有的盛况。这种盛况,想必日后也不会再有了。

杨炯在看到社会上对初唐四杰的排名后,做过一番评价,那就是:“愧在卢前”,表明他是认可卢照龄的诗才。甘愿排在他的后面。这说明两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很好。而且卢照龄的诗名,也是得益于杨炯的这句话才传扬更广。

但对于自己排在王勃的后面,杨炯就有些不愿意了,他说:“耻在王后。”这就表明杨炯对王勃的名气不服气。其实,当时王勃在大唐,就是一个让人仰视的偶像,想超越他,没有像样的作品,基本上是得不到认同的。杨炯敢于公开宣扬自己不愿意排在他的后面,则表明他看不上王勃,但从当时两人诗歌的流行程度看,杨炯的确不如王勃。

但杨炯敢于公开这样讲,如果没有几分底气,只能招来板砖无数。究其原因,当时王勃虽然有大名,但已经遭到高宗皇帝的厌恶,在官场上再没有升迁的指望。而杨炯等其他三人,却有官职在身,而且还有向上的希望。所以,在以学而优则仕为主要风气的古代社会,杨炯才敢于向王勃这样的白丁宣战。

杨炯不愿意排名在王勃后,或许还与不愿意当老二有关,毕竟,第二这个位置属于不被人关注的位置,最容易被遗忘,以杨炯在军队中的历练出来的兵爷脾气,自然是一肚子不高兴了。

作者:【春哥趣说文史】作者小A。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汉口路上》:勾连今昔的上海“... 城市是由一条条马路构成的。近日,上海远东出版社推出读史老张的新书《汉口路上》。上海汉口路,东起外滩,...
原创 对... 溥仪这个人物确实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身份背景异常特殊,承载了太多历史的沉重。作为...
原创 临... 毛泽东一生指挥过很多战斗,创造了用兵如神的佳话。外国友人认为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及平津战役非常厉害...
原创 俄... 俄罗斯最崇拜的三位中国人:第一位意料之中,第三位你可能想不到? 就像我们现在许多人崇拜俄罗斯的普京...
原创 高... 有人曾说过:世界是为第一准备的,第二名与最后一名没有什么区别。乍一看觉得这句话简直是无稽之谈,第二名...
原创 陪... 朱元璋,他在兄长去世后,无依无靠,生计困难,只能依赖寺庙的施舍为生。幸运的是,朱元璋的儿时伙伴汤和等...
原创 温... 1975年冬,周恩来临终前夕的一天,寒风呼啸,那一年的冬天似乎格外的冷。 得知周总理病情恶化,陈锡联...
《宇宙:解密古老传奇》纪录片资... 历史考古纪录片《宇宙:解密古老传奇》主要讲述古老的宇宙传奇,分为巨石阵之谜、金字塔之谜两部分。从巨石...
原创 成... 成吉思汗,这位草原上的雄鹰,以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和深邃的战略思维,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了不朽的印记。...
原创 同...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唐太宗和汉高祖刘邦都被誉为杰出的皇帝,堪称千古一帝。然而,他们对待功臣的方式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