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三国时期蜀汉的灭亡,看似是在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后走向末路,可您要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真正的转折点早在庞统去世时就悄悄出现了。
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后方也不太安稳,这可给了刘备和孙权绝佳的发展机会。从公元 208 年起,汉室复兴仿佛突然有了希望,诸葛亮的《隆中对》,那宏伟蓝图,看着就要实现了。谁能想到,到了公元 222 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好几万军队打没了,只能龟缩在益州这一小块地方,这下,汉室复兴彻底没指望了。
咱把时间倒回公元 209 年,孙刘联军打败曹仁,占了荆州南郡,刘备就在公安县城扎了根。第二年,刘备往南平定了长沙、桂阳、零陵和武陵这四个郡。到了 213 年,刘备和刘璋闹掰了,南下攻打涪城、绵竹,可惜啊,在雒城的时候,庞统不幸中箭身亡。214 年,诸葛亮、张飞和赵云带兵进四川,马超也来投降,大家一起围攻成都,拿下了益州。
215 年,孙权觉得刘备占了益州,就跑来要荆州,两边差点打起来。同时,张飞和张郃在巴西郡打了宕渠之战,曹操也趁机进攻刘备刚到手的益州。没办法,刘备只好把长沙郡和桂阳郡割让给孙权,两家又和好了,平分了荆州。216 年,刘备在益州整顿军队,准备攻打曹操刚占的汉中郡。217 年到 219 年,刘备和曹操在汉中打了好长时间,刘备好不容易杀了夏侯渊,曹操撤了军,刘备占了汉中,可军队也损失惨重。219 年到 220 年,刘备派孟达和刘封去攻打东三郡,蜀汉的地盘达到最大。可紧接着,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被孙权偷袭,荆州三郡全丢了,地盘和军队损失巨大。220 年,孟达叛变投靠曹魏,反过来打刘封,东三郡也没了,蜀汉的地盘和兵力又少了一大截。221 年到 222 年,刘备孤注一掷发动夷陵之战,结果大败,蜀汉彻底没救了。
您瞧,这刘备集团从 208 年到 222 年这 14 年,夷陵之战就像是刘备临死前的最后一搏,可在这之前,蜀汉的情况就已经很糟糕了。220 年之后,荆州三郡没了,东三郡也没了,只要曹魏和东吴内部不乱,蜀汉根本就很难打出去,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都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古至今,从四川盆地往外打天下,要是没有分封制,大家各自为战,很难成功。曹魏和东吴都是统一指挥,调兵遣将特别快,蜀汉想打出去,太难了。
所以说,表面上看是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导致蜀汉灭亡,实际上,从 214 年庞统死的那一刻起,蜀汉就很难有翻身的机会了。庞统的死,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要是庞统不死,诸葛亮、赵云、张飞说不定就不用进四川,荆州三郡也就不会丢,东三郡也能保住,蜀汉的地盘就能长时间保持最大。这样一来,汉室复兴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庞统这个人,才智可不输诸葛亮,号称 “凤雏”,和诸葛亮并称 “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他刚投靠刘备的时候,因为长得不好看,刘备没太重视他,只让他当了个耒阳县令,后来他还因为不理政事差点被罢官。直到诸葛亮和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大才,赶紧拜他为军师中郎将,和诸葛亮平级。
入川的时候,庞统力劝刘备放弃残破的荆州,直接取益州,他说:“益州国富民强,可成霸业!” 这话正合刘备心意,也给蜀汉立国打下了基础。建安十六年,刘璋邀刘备入川抗张鲁,法正偷偷投靠刘备,想里应外合。刘备选择了庞统提出的中策,虽然成功夺关斩将,可也打草惊蛇,引来了刘璋主力的反扑。庞统早就看出益州易守难攻,只有闪电战才能打破僵局,可刘备犹豫了,他那 “欲取还羞” 的政治伪善,为后来雒城血战埋下了祸根。
庞统的死,对蜀汉有三大致命影响。首先,战略失衡了。诸葛亮被迫入川支援,荆州防务一下子空虚了,这就给关羽败亡埋下了隐患。其次,人才断层。法正死得早,庞统一死,蜀汉就再也没有既有魄力又懂权谋的一线军师了。最后,君主蜕变。刘备没了庞统这个敢于直谏的 “镜子”,慢慢变得刚愎自用,最后才有了夷陵之战的惨败。
后世常常感叹:“若庞统不死,三国或归一统。” 虽然这只是假设,但也说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庞统的早逝,让蜀汉过早陷入了 “诸葛独木撑天” 的困境,最终国运衰微,难以挽回。
好啦,今天关于蜀汉灭亡和庞统之死的关系就聊到这儿。各位看官,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保准您往后的日子财源广进,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