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茂陵博物馆文化讲堂· 汉武帝治理黄河
创始人
2025-06-29 08:32:21
0

黄河。资料图

汉武帝茂陵。资料图

茂陵。资料图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孕育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从“大禹治水”到“勘定九州”,虽有传说的成分,但大多反映出以农耕为根基的文明发展演进的主体形态;据《史记·河渠书》所载,夏、商、周三代对黄河的治理,除较小规模灌溉农田,主要目的还是在于防水患以保护脆弱的农业生产;至春秋战国,在重视耕战的大背景下,伴随生产工具及生产方式的革新,农田面积得到大幅提高,以秦、齐、魏等国为治水成功代表,对兴修水利在富国强兵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因各自为政,尚未形成总体治理的效果;进入秦汉大一统时期后,兴修水利则成为历代帝王的“必修课”,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对黄河的治理和利用,发挥着支撑“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国家战略的关键作用,凸显了尽地利以务农本、固边防以拓疆域、通河渠以合海内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着眼除害兴利

汉武帝时期治理黄河水患,经历了一个由放任自流到主动作为的过程。建元三年(前138年),史载“河水溢于平原”,发生大饥荒、“人相食”的人间惨剧,从史料上看,当时朝廷并未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第二次是在元光三年(前132年),先是春季河水从顿丘改道流向东南,当年东郡濮阳县瓠子堤发生决口,河水注入山阳郡巨野县,与淮、泗二水贯通,泛滥周边十六郡,规模之大、危害之巨前所未有,汉武帝派遣汲黯、郑当时发卒十万前去堵塞未成,进而又在武安侯田蚡的劝说下,鬼使神差地采取了放任不管以应“天事”的姿态,自此20余年,梁、楚之地,数岁不登,受害尤其严重。直至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封禅途经洪泛区,亲眼见到灾区民生凋敝的悲惨景象,才意识到是受了之前田蚡等人的蒙蔽,遂下决心治理水患,看准了濮阳地区干旱少雨、正值枯水期的有利时机,于次年四月先遣汲仁、郭昌发卒数万堵塞决口,此后专程亲临视察,沉白马、玉璧于河中祭祀河神,“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寘决河”,随后又开凿渠水,引其北流、灌溉农田,最终获得成功,汉武帝还特意赋歌两首、营建宣房宫予以纪念,自此“用事者争言水利”,掀起了主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的高潮,开拓出数以千万计的良田,进一步改善了作为根本的农业生产条件。据史载,与汉武帝直接相关的灌溉工程达到9项之多,规模空前。此外,在治河过程中,还逐步形成了成套做法,如齐人延年上书武帝时即已提到“可案图书,观地形,令水工准高下”成熟的勘测技术;同时,还于穿洛水以灌溉“恶地”时,开发出井渠技术传至西域,成为沿用至今的“坎儿井”。

——重视运用黄河中上游水利

汉武帝一朝对黄河水的治理利用,除却保障基本的民生和农业生产外,还伴随着对北攘匈奴安全战略的整体推进而逐步深入,特别是通过开发水利,有力支撑了边疆地区屯田政策的落地,大幅节省了漕运费用,极大改善了军民生产生活条件。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李息等率部采取大迂回方式,奇袭并击溃白羊、楼烦二王,夺得战略要地河南后,在主父偃建言下,利用“河南地肥饶,外阻河”地理优势,下令营建朔方、五原二郡予以巩固,徙民十万充实之,成为立足北部边疆核心地域的中坚力量,而事实上朔方、五原一线“地固沮泽、咸卤,不生五谷”是其主要特征,如不予以改造是很难立足的。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汉武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自成功治理瓠子决口并开凿渠水后,又将之推广至朔方、西河等地,随着对匈作战的顺利推进和疆域的不断扩大,利用黄河水系改造良田已深入河西、酒泉一线,为开发河西走廊、凿空西域提供了重要支撑。如朔方郡所在地,即今天著名的灌溉平原,便始自汉武帝“引河及川谷以溉田”,也因此留下了“天下黄河,唯富河套”的民谚。再如河西走廊灌溉区,开凿于武帝元狩至太初年间,其水利涉及的弱水、疏勒河一线,灌溉农田估约20万亩,以至“汉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出现了屯田规模化的趋势,为巩固边防、确保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之后,又将水利向西域推广,太初三年(前102年)攻破大宛,汉廷威震西域,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规模不大,但因水利带来的利好,极大地支撑了对西域的经略。

——构建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

《史记·货殖列传》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大致描绘出当时商业之发展发达,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连接关东诸郡、南控巴蜀之地、笼络西北陇右一线,在此核心区域营造发达的水陆交通,自然成为强干弱枝总体布局的关键。但从各区域交通实际上看,“关以东由河入渭,河则有砥柱之险,渭亦颇迂曲狭浅;南抵巴蜀则山道险远;而关中因人口密集之故,所需粮食,常仰给于关东”。汉武帝着眼江山一统,伴随尽徙天下高赀豪族于关中的举措,进一步深入拓展了水陆交通网络,特别是结合治理黄河水患,兴修了若干重要漕运工程,不仅对黄河水利的开发做了有益尝试,更是为后世深入发掘提供了重要借鉴。典型的漕运工程有两项。一是为确保关中核心区域物资供应,解决漕运迂远、耗费过大的问题。元光六年(前129年),时任大司农的郑当时建言:“穿渭为渠,下至河,漕关东粟径易,又可以溉渠下民田万余顷。”于是决计开凿漕渠以沟通华阴至长安一线,遂发卒数万,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此项工程,不仅大大节省了漕运所费,沿线农田也得到了很好的灌溉。不止于此,元狩四年(前119年)为征伐西南夷而修建用于练兵备战的昆明池时,也得益于此渠的开凿。另一项工程是对褒斜道的水陆开发,此项工程设计初衷在于“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行船漕”,实现连接关中与巴蜀之地要道的水陆并进,经过修整,虽因水湍石大而不可漕,但在后世却成为了连接川陕的交通要道。(丁涛)

[责任编辑:梁纪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邓海军,注册资本700万人民币,...
原创 张...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魏五子良将,也都是降将出身,张辽之前从吕布,在吕布败亡后,张辽率众降曹操,任中郎将,...
原创 总... 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中,开国总理当着各国记者的面发火,并且愤怒地陈述观点,有且仅有一次:在抗美援朝战争前...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像 大同市博物馆巡礼之四 钧魂分享 钧魂:青铜专业委员会会员 爱好古陶...
原创 宋... 转眼间,冬天就到来了,全国各地想必都开始开始降温了, 尤其是北方一些城市,甚至已经开始供暖了。 对于...
原创 南... 南宋的“归正人制度”及宋金二次议和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造成了南北百年隔阂,也是明朝建立前南北不相融...
原创 唐... 元载,字公辅,生于今陕西凤翔县,是中国唐朝中期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生涯堪称一部从底层奋斗至权...
原创 助... 2010年12月13日,是南京沦陷73周年的日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到了一批抗日战争...
原创 德... 徐奋鹏在《古今治统》(可与《资治通鉴》相毗美的史学巨著)记载:“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
弼马温是个技术岗位,齐天大圣原... “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