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生勤政廉洁为何还是保不住大明的江山-朱由检
创始人
2025-06-28 20:01:44
0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男,汉族,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0月2日-1644年4月25日在位),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走投无路朱由检,来到皇宫后的煤山在一颗歪脖子树上上吊自尽了。堂堂一国君主,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三十四岁。

朱由检自登基起勤政廉洁,批改公文彻夜不眠,先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被他翻手覆灭。后来又启用袁崇焕,屡败后金,甚至于一度高呼,五年内平定辽东。此时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是大明王朝的希望,但是却又为何走上亡国之路呢?

关于王朝更替是历史的大趋势换做是谁都阻挡不了,这不怪朱由检。纵观中华历史大多数都是“王朝不过三。”指的是300年。

朱由检登基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大明王朝。先是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导致朝中党争不断,政局混乱。而辽东的努尔哈赤趁势崛起,成为明朝的最大外敌。

后来又有天启木匠皇帝,在位七年专注木匠手艺,不问朝政。魏忠贤因此大权独揽,并与东林党内耗不断,大明王朝的朝堂愈发乌烟瘴气。

传到朱由检手中时,这已经是一个烂摊子,想要根治,难于登天。而且天灾不断,崇祯元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据《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

就这样,天灾最为严重的陕西河南一带,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也是在这里面崛起。农民起义的爆发,使得明朝的国力再度被消耗,甚至于走向灭亡。

但事实上,关于明朝的灭亡,朱由检也是有责任的。其性格的复杂多变,谨慎多疑,不仅能错失良机而且滥杀忠臣良将,自毁城墙,其失败的原因也就是一生悲惨的写照。

喜怒无常,谨慎多疑

朱由检在官员及将领的任免安排上,总是优柔寡断,不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没有一点老祖宗朱元璋的气魄,导致政令前后不一,经常朝令夕改,没有自己的领导班子,没有系统的政令,使得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国力更加羸弱,所以虽然他勤勉,但所起的作用并不大。

多疑的性格让他变得喜怒无常,听信谗言和编谣言,污蔑朝臣,将领,长此以往君臣离心离德。使得大明王朝雪上加霜。

奸臣当道 朝堂腐败

当时的天灾人祸好像都奔着朱由检一个人来了,连年的饥荒瘟疫,尸横遍野的江山本就岌岌可危,摇摇欲坠,朝廷下拨的赈灾款,却被官员层层剥削,到百姓手里所剩无几,加据了农民起义的步伐。

策略失当,妇人之仁,养虎为患

面对层出不穷的起义军,崇祯帝朱由检也终于意识到了,攘外必先安内,于是集中力量,镇压各地的起义军,这样的做法显然有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国内的起义军销声匿迹了,在形式最好的时期。甚至李自成等人都前来投降,但是他却又做了一个很奇怪的决定他既没有收编起义军,然后集中全力对付外在的游牧民族。

最后,面对敌军的包围,他还是做了最后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显示了他的风骨与气节,自己则自缢在一棵树下,为自己的人生,也为大明王朝画上了句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邓海军,注册资本700万人民币,...
原创 张...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魏五子良将,也都是降将出身,张辽之前从吕布,在吕布败亡后,张辽率众降曹操,任中郎将,...
原创 总... 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中,开国总理当着各国记者的面发火,并且愤怒地陈述观点,有且仅有一次:在抗美援朝战争前...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像 大同市博物馆巡礼之四 钧魂分享 钧魂:青铜专业委员会会员 爱好古陶...
原创 宋... 转眼间,冬天就到来了,全国各地想必都开始开始降温了, 尤其是北方一些城市,甚至已经开始供暖了。 对于...
原创 南... 南宋的“归正人制度”及宋金二次议和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造成了南北百年隔阂,也是明朝建立前南北不相融...
原创 唐... 元载,字公辅,生于今陕西凤翔县,是中国唐朝中期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生涯堪称一部从底层奋斗至权...
原创 助... 2010年12月13日,是南京沦陷73周年的日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到了一批抗日战争...
原创 德... 徐奋鹏在《古今治统》(可与《资治通鉴》相毗美的史学巨著)记载:“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
弼马温是个技术岗位,齐天大圣原... “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