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作者设计了一个剧情,讲到富察皇后在儿子永琏夭折后,终日悲痛不已,并且因为乾隆皇帝没有表现出伤心的样子,埋怨乾隆冷血无情。
后来,皇后的弟弟傅恒带了一道密旨给皇后看,原来乾隆早已秘密册立永琏为皇太子。皇后知道乾隆的心意后,感动得涕泪直流,原谅了皇帝。谕旨是这样写的:
“二阿哥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为人聪明贵重,气宇不凡。当日蒙我皇考命为永琏,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遵照皇考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面谕,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扁之后。是永琏虽未行册立之礼,朕已命为皇太子矣。”
在真实的历史上,确实有过这么一道上谕。但这道谕旨,是在永琏夭折的当天,即乾隆三年(1738年)的十月十二日发下的,而且是
“晓谕天下臣民知之”
。既然天下臣民都知道,皇后不可能不知道,因此剧中的情节,与历史稍有出入。
另外,在电视剧中,编剧将乾隆立永琏为太子,视为乾隆爱护富察皇后母子的证据。然而历史的真相确实是如此吗?
诚然,乾隆立永琏为皇储,或有出于爱护皇后母子的考虑。但乾隆刚刚登基,于乾隆元年(1736年)就立下太子,似乎有些过于着急。
一来,当时乾隆只有永璜、永琏、永璋三个儿子,都还只是小儿,而且乾隆最喜欢永琏,这个“秘密立储”,根本一点都不秘密;二来,永琏当年才刚满7岁,尚不知他日是否可以成材;三来,乾隆当年也才26岁,似乎不必这么着急立下储君,来防止皇帝崩逝后继无人的危险。
而且乾隆在立太子当日所发的上谕,也有自相矛盾之处。如这道谕旨的前半部分,声称:
“良以后世人心不古,往往有因建储太早,以致别生事端者。或本人恃贵骄矜,渐至失德;或左右逢迎謟媚,诱引作非;甚且有奸宄之徒,窥伺谗构以摇动之。”
前面这段话,明明讲的是太早立储的坏处,而且乾隆自己也知道,康熙皇帝晚年因皇子争斗,搞得焦头烂额的故事。但在下面一段,乾隆却突然话锋一转,说自己要立太子:
“今朕当春秋方盛之时,皇子年齿,又尚冲幼。揆之事势,虽若可缓,而国本攸系,自以豫定为宜。再四思维,惟有循用皇考成式,亲书密旨,照前收藏。”
乾隆年纪轻轻,而且身体健康,何以刚一登基,就急着要立太子?我们仔细考察乾隆所说的话,
“国本攸系”
四字,隐隐透露出了乾隆的心声——之所以立太子,是为了巩固国本。
但乾隆当年春秋正盛,又没有什么重大疾病,为何要靠立太子来巩固国本?再细想一层,无非是当时乾隆的皇位坐得还不怎么稳固,所以要借立太子一事,来加强自己的权威。
上面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据呢?一个侧面的证据,是永琏夭折后,乾隆一直都没有再立太子,而且乾隆晚年时有人提议早日立储,却遭到乾隆批驳,宣称立太子弊端过多,还处罚了提议立太子的人。
为何乾隆在自己年轻、子嗣不多时着急立太子,反而在年纪老迈、皇子均已成年之后,却不愿再立皇储?
最能解释这种自相矛盾行为的,就是乾隆即位之初,因资历过浅,不足以压住王公朝臣等各方势力,并且还有弘皙、弘昼等潜在的竞争者虎视眈眈。因此,乾隆这么早立太子,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帝宝座。而后来乾隆牢牢掌握大权之后,便没有这种必要了。
在富察皇后的角度来看,乾隆立永琏为太子,包含了对她深深的爱意。但从乾隆的角度出发,或许更多的还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