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帝制名义上已经被推翻,然而事实上,溥仪作为逊帝仍居住在紫禁城的皇宫中,有太监和宫女在身边伺候。满清的皇室成员也有特权,他们不仅可以拿到新政府每年几百万的津贴,还能继续居住在自己的王府中。
按照革命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以及推翻帝制的目标,清朝的皇室应该是矛头的指向,为何他们不仅没有性命之虞,还能享受到如此丰厚的优待条件呢?
一、清室优待条件签订的原因
满清皇室丰厚的待遇依据来自于清末民初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签订的清帝退位优待条件。
可是,彼时的清政府已经半只脚踏进了棺材里,辛亥革命自爆发后,迅速席卷全国,革命军节节胜利,清政府的灭亡只是早晚问题,革命政府为何要妥协,与清政府签订这个条约?
主要原因有四点。
一是南京临时政府实力有限,成员鱼目混珠。尽管辛亥革命一爆发,全国各地就都爆发了起义进行响应,但位于广东等地的南京临时政府还不是统一政权,手上的军队数量十分有限,能够取得胜利,依靠的是清朝的腐朽无能。但是如果清帝铁了心不退位,与临时政府继续开战,推翻帝制的时间还要拖延很久。
而且,革命政府中的许多成员都是投机分子,他们以往是清朝时期的旧官僚和旧地主,一见起义势不可挡,纷纷改弦更张,投靠了革命党。可是这部分人对革命不仅不忠心,心中还希望阻碍革命,保全自己的利益。所以当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进行对峙后,其内部的投机分子纷纷主张向清政府妥协。
二是袁世凯从中作梗。作为清朝的旧臣,袁世凯对于清朝其实并无太多忠心可言,皇室曾想要他的命,如今皇室结局如何,其实袁世凯一点都不在意。袁世凯关心的,是自己在清政府灭亡后的地位和权力。一旦革命政府彻底推翻清政府,其实力将迅速强大,到时候袁世凯手上的北洋军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占据上风了。
更重要的是,袁世凯想要窃取革命果实。身为清政府的官僚,袁世凯不能倒向革命党,否则他将成为南京政府的附庸,而他也不愿意为将要灭亡的清政府卖命。所以袁世凯凭借手上的军队,一方面以清政府将领的身份自居,阻止南方革命军北上,另一方面用革命军威胁清帝,以优待条件为筹码,逼迫清帝退位,从而将推翻帝制的功劳算到自己的头上。
三是南京临时政府没有民心作为支撑。尽管革命是时代潮流,对百姓是有利的,但彼时的中国还没有进行思想解放,封建帝制已经传承了上千年,清朝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一下子推翻清政府,一部分百姓无法接受。
南京临时政府打出的口号是民主共和,但百姓还没有受到新政府的惠利,乱世当中大部分人选择默不作声,在他们眼中,皇帝也好,新政府也罢,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统治者。在这种情况下,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发动群众的能力,只能依靠少量的新军与袁世凯对峙,并逐渐落入下风。
最后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列强的干涉。英美德法日等国并不希望出现一个富强民主的中国,清政府是他们的傀儡,但南京临时政府不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灭亡在即,列强们转而扶持袁世凯,并打压南京临时政府。
在多方面的压力下,南京临时政府内部也逐渐产生了妥协的思想,他们的目标从明确赶走封建统治者,法办皇室,到了只要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哪怕向满清皇室让步也行。
在巨大的压力下,南京临时政府最终妥协了,他们派人与清政府代表进行商议,最终确定了清室优待条款,给予退位的溥仪和清朝皇室众多特权。
民国建立了,但皇帝仍居住在皇宫中,这成为当时的一大奇景。
很显然,清室优待条款是南京临时政府妥协的结果,它的存在,说明了辛亥革命并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也压根不可能深入人心。而这,也为冯玉祥进兵紫禁城埋下了伏笔。
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率军开进紫禁城,逼迫总统曹锟下野,并让部下鹿钟麟勒令溥仪马上离开紫禁城。与此同时,冯玉祥还修改了清室优待条款中的绝大部分,并废除了皇帝的尊号。
冯玉祥为何要这样做?
冯玉祥宣称的原因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冯玉祥早年曾领导滦州起义,惨遭失败,许多革命志士惨烈牺牲,南京临时政府最终对清室进行了妥协,现如今冯玉祥有了权势,为当年的战友报仇,延续辛亥革命,似乎说得过去。
然而,民国时期的军阀有的人心中或许是有着家国情怀的,但能够得势的,没有一个是理想主义者。冯玉祥赶走溥仪后,立刻让报纸大肆渲染,并抨击贿选总统曹锟。一系列操作可以看出,冯玉祥实际上是想扯革命的大旗,得到革命派的支持,壮大自己的实力。
冯玉祥成功了,他把溥仪赶出了皇宫,昔日的皇帝如丧家之犬;但他也失败了,因为中国仍陷于军阀割据的乱世中,赶出溥仪对时局并无太大帮助,反而导致溥仪投靠日本人。这其中的得与失,恐怕是冯玉祥一开始预料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