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献王墓室中,胡八一几人见到了传说中的鲛人万年灯,据说这是用黑鳞鲛人的脂肪作为灯油,可燃烧万年不灭,而且由于燃点极低,一旦有人打开墓室,空气进入就会自动点燃,这种神奇的操作,让我们不禁想起了司马迁对于秦始皇陵中对“人鱼膏”的记载。
鬼吹灯中说献王用的是黑鳞鲛人的脂肪,而史记中记载秦始皇用的是人鱼膏,那么同样是作为墓室蜡烛的原材料,鲛人是否等同于人鱼?
先说鲛人,关于这种生物形态的早期叙述,可能得追溯到先秦典籍《山海经》中了,在《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有“陵鱼”的记载:
“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这种人面鱼身的神奇生物,倒是与鬼吹灯中的鲛人形象十分契合。但是,与鲛人最为著名的意象“鲛人泣珠”相关的典故,开始于西晋时期。在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这样记载:
“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面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此外,鲛人的神奇,除了”泣珠“之外,到了南朝时又加上了一项功能,即”鲛绡“。在任昉的《述异记》中对鲛人的背景和形象进一步丰富:
“南海出鲛绡纱,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至此,鲛人和南海、泣珠以及鲛纱,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典故系统,出现在后世唐诗宋词中,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意象。如李商隐的《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句,即在指鲛人泣泪成珠。
所以,如果从以上资料来看,鲛人的神奇特性,在于能泣珠以及能织绡,并不以其体内的脂膏而出名,所以鬼吹灯中提到的献王墓里的黑鳞鲛人万年灯,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并非来源于鲛人。
所以,这个情节的设计,更像是司马迁《史记》中秦始皇陵提到的另一类生物——人鱼!
秦始皇一生与人鱼应该有两次交集,一次是为了长生,一次是永久的死。
早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就已经率领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但是世上本无仙人,又如何求得长生不死之仙药?徐福撒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谎,他说,蓬莱仙药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每次一靠近仙山,就被一条大鲛鱼所阻碍。
“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原请善射与俱,见则连弩射之。
与这个谎言配套的的是,秦始皇当天夜里竟然还真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与海神搏斗,所以醒了就立马找了一个博士给自己解梦。博士说,这条大鲛鱼阻碍陛下成仙,应当立马除掉。于是秦皇便从琅琊北一路行进至荣成山。
终于在之罘山,看到了一条像山一样的大鱼,于是将其射杀之。那么,秦始皇射杀的大鱼到底是什么?此外,根据《太平御览》记载,这条大鱼死后,“膏流九顷”,这意味着这条大鱼有着极为丰富的脂肪资源可被利用!
当秦始皇死后,我们无从得知其皇陵墓室中的情形,只能在司马迁的笔下一窥究竟: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联想到秦始皇生前射杀的大鱼曾”膏流九顷“,我们十分怀疑,秦始皇死后墓室中的万年灯所用的灯油,可能正是来源于这种大鱼。
那么,这种人鱼到底最有可能是什么生物?目前来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来自于《山海经》中,记载了人鱼的特征: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很明显,这里的人鱼,更像是娃娃鱼,尤其是四足与婴儿声,都与之极为相符。但是,另外一种推测,则认为应该是指鲸鱼。在《太平御览》中有引《三秦记》的一段记载:“始皇冢……燃鲸鱼膏为灯。”
毕竟,这种鱼在描述中,是生活于海域,且体型庞大,这就与娃娃鱼一点都不沾边。
而且,根据考古资料来看,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鲸鱼资源。比如在安阳殷墟就曾发现鲸鱼类的若干大脊椎骨和四肢骨。至于猎鲸技术,从战国乃至秦汉,大型床弩已经研制,一般用于攻城拔寨,但是用来射杀鲸鱼,也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而将鲸鱼脂肪作为照明燃料的做法,可能就晚到明朝了,在洛国河的《湛江鲸鱼史话》中,提到了明朝利用海洋资源的一些情况:
“自明朝起,雷州府的捕鲸已远近闻名。鲸鱼脂肪非常丰富,厚达十几至几十厘米,渔民很早已会用鲸脂制油,作为渔业实物税,向朝廷进贡。古时没有煤油,用鲸油点灯照明,无烟无臭耐用,是宫廷最为欢迎的贡品。据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雷州府进贡鲸油就有3184市斤28市两4市钱,首推遂溪进贡最多。”
这么看来,其实秦始皇陵墓中,所用之”人鱼膏“,其实很大程度上正是鲸鱼脂肪,而鬼吹灯中鲛人万年灯的原型,可能正是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