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红酒
蜀国,又叫蜀汉,是三国时期割据西南的一个地方政权,是和曹魏、东吴鼎力的三大巨头之一。和其他两国相比,蜀国不仅国小民弱,而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多投降派和叛徒,蜀国就是被朝中投降派忽悠亡的。公元263年,当曹魏大军打过来的时候,谯周为首的益州派劝刘禅开城投降,刘禅势力单薄,朝中大部分都是益州派的势力,所以只得开城投降。刘备父子在蜀地统治四十多年,为何益州士族却心向曹魏?
这就要从刘备入川说起。蜀汉对于蜀地士人来说是个外来政权。由于刘备初入四川,根基尚浅,为在蜀地站稳脚跟,刘备集团和当地的另一派外来势力东州派走到一起,两派联合打压益州本土士族。虽然益州派势力不小,但在蜀国的刻意打压下,只能靠边站,在朝中长期处于边缘的位置,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谯周这种益州派头面人物在朝中充其量也只是个神棍一样的角色。由于蜀国统治集团对益州本土士族的打压,益州派对蜀国没有什么认同感,甚至对蜀国统治集团非常敌视,因此他们一直对蜀汉政权的北伐政策态度消极,甚至在很多事情上选择不配合。双方矛盾非常尖锐。
虽然益州派在政治和军事上被边缘化,但益州派是蜀地的地头蛇,多豪强地主、士族官绅,他们控制着蜀国的基层政治和经济,蜀国的赋税钱粮多出自他们,势力非常大。刘备入蜀后,蜀国连年北伐,每次用兵数万,加上后勤人员,益州大部分青壮年被反复征召,赋税和钱粮征缴也连年上涨,搞得益州民生凋敝,不管是益州豪强士族还是普通百姓都极为不满,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抗捐抗税的暴动。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
双方的矛盾在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全面激化,益州豪强士族看到了曹魏对士族的优待和依赖,他们对此非常向往,他们从心里就想投降。而蜀地的百姓也希望魏国来“解放”自己。所以曹魏大军打过来的时候,谯周为首的益州士族不断游说刘禅,蜀地百姓也抛弃了蜀国,刘禅投降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