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是清朝,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没有东西可以在不革新的情况下一成不变。这条规律适用于任何领域,政治上也不例外。
清朝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之后,便出现了下滑。这种下滑间接导致了我国近代史的惨状。而清朝时期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最重要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居高自傲,闭关锁国,拒绝与世界的联系。
当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初步资本积累,一工二工相继完成,中国还是停留在原始的小农经济,各个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被迫近代化。
在清末时期,一部分朝廷的有识之士生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后来又相继出现了洋务运动等推动近代化的活动。
提及洋务运动,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李鸿章。
李鸿章访美初见高楼大厦
1896,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李鸿章作为当时清朝的外交官,深受国际上知名人士的欢迎。
得到了英美法等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资本主义大国的盛情邀请,慈禧太后派李鸿章前往欧洲,在欧洲访问结束后,李鸿章本可以直接回国,但是他选择了前往美国,向美国表达自己的诚意。
当时李鸿章已经是74岁的高龄老人了,李鸿章的到来,在美国眼中是一种示好,美国政府也想在中国的市场上分一杯羹,于是盛情地接见了李鸿章。
李鸿章到达纽约,纽约港人山人海前来接待,还有礼炮轰鸣,场面十分热闹。此时中日甲午海战刚刚结束,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政府在欧洲列强面前并没有什么地位。
然而美国却如此大张旗鼓地接见,这并不是代表美国有多么重视清政府。而是因为清政府在外国人眼中是腐朽的,是神秘的。
李鸿章留着长辫子,穿着清朝的官服还有慈禧太后御赐的黄马褂,这一切都吸引了纽约人民的好奇心。大街上人山人海,都希望一睹李鸿章的真实面目。
美国政府在华尔道夫饭店为李鸿章接风洗尘,并在这里进行记者采访。华尔道夫饭店是全纽约最奢华的饭店。店内陈设极具工业感,是工业革命后期的产物。
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饭店是见都没有见过,即便是身为政府要员的李鸿章,已经是算相对很有见识的人物,见到华尔道夫饭店还是大吃一惊。
华尔道夫饭店里有电梯,李鸿章第一次坐电梯,站在里面感到十分惊奇。还向周围的人询问到:“为何要在这样一个四面封闭没有窗户的狭小屋子里呢?”
接待的人连忙解释道:“这个东西是电梯,可以带着人直接上20层的高楼。”李鸿章从未见过这样的先进设备,更没见过20层的高楼。
后来记者采访问到李鸿章此次前来纽约的感想,李鸿章说了一句十分令人心酸的话:“美国的东西都很先进,这些东西我们中国都没有,像这样20层的高楼,如果在中国建造是难以想象的。”
历史中的风云人物
李鸿章那一番话是在描述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但是如今看来却是心酸无限。李鸿章生长在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最顶峰年代,他年少时饱读四书五经,算是一个饱学之士。然而即便如此在科技工业发达的美国面前,也难免露出短见的一面。
提到李鸿章,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洋务运动,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了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开始从内部的腐败,维持现状无法拯救清朝。于是便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展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工业的发展。这是李鸿章进步的一面。
除此之外我们也了解,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就是李鸿章去签订的,这个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家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在李鸿章前往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当日,被日本当地激进的青年人开枪击中。李鸿章没有将这件事上升到两国外交的问题上,只是一再恳求日本看在自己日本境内负伤的情况下,减少对我国的剥削。
我想当时的李鸿章是无奈的,他深知清政府无能为力,但身为政府要员身上背负的责任和他的立场使他不得不继续坚持。身负枪伤却想到的是国家大义,李鸿章也算是一个忠义之辈。
我国第一次参加国际奥运会时,所有参赛国家都要升国旗唱国歌,我国当时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国歌。
在轮到中国时,全场寂静,就在参赛的资本主义大国准备就此机会嘲笑侮辱中国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颤颤巍巍地走上前去,开口带着方言唱了一首《茉莉花》李鸿章忠于自己的身份,也无愧于自己的国家。
今日之中国不负所望
百年光阴转瞬即逝,现如今的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各个方面上都不落后于人。甚至有很多东西都远远高于世界水平。
我国的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养活了全世界的人口。曾经李鸿章先生看见的高楼大厦也屡见不鲜,飞机、地铁、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中国已经改头换面,任人欺辱的历史也不会再次重演。
如果李鸿章先生看到今时今日的景象会作何感想呢?一定会有得时自豪和骄傲,说不定还会流下两行热泪。这眼泪中是喜悦,是苦尽甘来。
小结:
李鸿章先生的一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如今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颇有微词。在我看来,李鸿章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做出这样的选择和决定已经是万全之策了。看待一个人是多方面的,评价李鸿章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