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一场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小的战役,只不过是蜀汉和曹魏的一次简单攻防遭遇战,本来不足以在浩瀚的五千年中国历史上留下名气,但是因为名著《三国演义》的存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因此而流传于世,以致妇孺皆知。但是街亭之战虽然规模小,但是确有一定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来剖析一下这场还算重要的蜀魏两国这场可大可小的遭遇战。
蜀汉自刘禅即位后,天下大势已定,三国均势已成。蜀国偏居西南,国小民贫,为实力最弱一方。国与国之间的博弈,自有小国的生存之道,于是蜀国基于以弱抗强的原因,就采取了一种掌握主动权的战略方式,以攻代守,不时便发兵骚扰和威胁魏国大后方,扰得魏国关中地区疲惫不堪。这是一种极为高级的战略方式,因为主动去进攻,你就掌握了什么时候去,打到什么程度,打到什么时候就撤回来,这样的打法既没有什么损失,还会起到威慑作用,己方伤亡还小。而如果采用被动防守的战略,等魏国积攒力量大军压境,势必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那蜀国总共也就几十万人口,可经不起这样的消耗。正是基于这样的缘由,蜀国终刘禅一朝基本都是采取主动进攻袭扰的策略,虽劳民伤财而无尺寸之功,至少守住了几十年国祚。
而街亭之战就是诸葛孔明第一次北伐战争中的一场侧翼交战。公元228年春,发生在夷陵、猇亭惨败六年后。这六年里,蜀国历经帝位更迭,国家局势不稳,南中地区叛乱,诸葛亮内抚群臣和百姓,外摄四夷和南蛮,终于将国内各方反对势力压服,国家开始在诸葛亮的推动下沿着一个固定思路运转,这个思路就是北上伐魏,于是诸葛亮处理了国内大小一切事务之后,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实施这场浩浩汤汤的北伐策略。
这一年,魏国刚刚经历了帝位更迭,魏明帝曹叡刚即位一年,正值国内各方势力争权夺利相互角逐之时,诸葛亮瞅准时机,想要咬下魏国一块肉,于是果断兵出汉中,首先在通往陈仓最近的斜谷埋下疑兵,吸引魏国大军屯军陈仓河谷。然后重兵西进,沿着汉江河谷西北前行,大军驻扎在天水附近的祁山大营,威慑陇右各郡,并随时准备沿渭河河谷东进散关攻打陈仓。
而要确保东进策略的安全实施,就必须保证侧翼安全,右翼有斜谷疑兵,自可以确保后路安全,而左翼上方还有安定、萧关等郡县城池,想要防止魏军从左翼进军,偷袭蜀军背后,就必须守住天水北部通道,而控制这条通道,不仅可以防守魏军的偷袭,还可以对陈仓形成夹击之势,一旦中路主力取得优势,左翼军便可以趁势下东南,直接攻取渭河北部平原。而一旦左翼通道被魏军拿下,那蜀军将面临着被魏军关在天水陈仓一线的河谷之中,形如瓮中捉鳖,必死无疑。
而天水北部通道最紧要的一个关口,就是位于山河道路交汇处的街亭,所以诸葛亮命参军马谡率领偏师进驻街亭,占据着天水北部的左翼通道。而曹魏新君初立,便面临着蜀国大举来犯,自汉中之战后,蜀军再未北犯边境,已有十多年,对于此次蜀军的突然北伐,曹魏明显准备不足,魏帝曹叡无法判断诸葛亮的意图,蜀军来势汹汹,而为了不面临刚即位就丧失国土的奇耻大辱,于是曹叡御驾亲征,亲自西来,坐镇长安督军。
魏国大军为了给曹叡挣足面子,这次也是大军出击,由曹魏中后期所存不多的名将骠骑将军曹真统军。曹真亲自坐镇陈仓附近,对于诸葛亮的攻势曹真看得真切,诸葛亮此来的目的无非就是陈仓,蜀国三路军的会和目的地就是陈仓,而曹真亲自陈军陈仓严阵以待,显然是一个正确的策略。而此战,曹真也看得清楚,抵挡诸葛亮出祁山的主力大军不难,毕竟魏国优势兵力,而且是防守方。所以此战关键,只要摁住了蜀军的两翼,蜀军定会陷入被动,到时候粮草不济,只得仓促退军。而自己亲自坐镇陈仓,料想斜谷一线不会有太大的风险,那么此战的重中之重无疑落在了北线的战场上,而看准这一点,曹真便分出一支主力军北上争夺天水北部通道,于是派出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统领大军往街亭进发。由此,参军马谡对垒名将张郃,街亭之战正式爆发。
首先,诸葛亮对于左翼的重视程度不如魏国,而且魏国处于有利的位置。而蜀军首先到达战场,并排好兵马布阵,那为何说街亭谁也守不住呢?首先我们分析战前双方态势,蜀军占有先机,而魏军占有势大。就地势而言,蜀国先魏军数日抵达街亭,已然控制住街亭附近的有利地形;就军队而言,蜀国纯属偏师,也就一万人上下,而魏国乃一支主力军,名曰五万,实际应该在两万到三万之间。所以说,此战开始之前,两军各有优势,但是总体而言,魏军人数众多,占据很大优势。再来介绍街亭附近的地形,四面都是山地,一条小河流过,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谷,还算宽阔。而街亭位于岔路口上,南面是河流,北面有一条通往安定方向的大道,而背后是一座不算高的孤山,山势不算陡,但是可以俯瞰整个河谷通道。
众所周知,魏军在北方之所以能打遍天下无敌手,在于其拥有一支无敌于天下的骑兵部队,所以若是在路口扎营,基本不可能抵挡住魏军铁骑的冲锋,而街亭山下的清水河就是一条小溪,径流量不大,也没有办法在上游修建水坝,短期内实现大量蓄水,采用水攻。而面对数倍于己的魏军铁骑,似乎只能据险而守,而接街亭附近也就只有街亭山扼守咽喉之地,于是屯军山间,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居高临下,对于防守方来说,优势很大。但是驻扎在山上,一旦大军被切断水源,将会被困死于此。
所以说,街亭这个地方,并非一个万全的防守佳地,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军驻扎山上,留一支分军守住山下水源,依山建营。而马谡确实也是如此安排的军队布置,这一点并没有错,其实马谡熟读兵法,也知道此地如果面对魏国大军,断然是无法长期坚守。只能想办法拖延时间,为中路大军争取时间。总体而言,以一万蜀军,在街亭这个小地方根本不可能扛住三万魏军铁骑,在宽阔的河谷地带本就适合魏军骑兵的冲锋,唯一可能守住的方式,就是在此地沿河两岸建一座坚城,而蜀国属于进攻方,街亭本就是魏地,蜀国根本没有机会前期预备在此建城。
那既然街亭不可能守住,那接下来就是拖延时间了,其实虽然诸葛亮对张郃军估计不足,但同时也知道,街亭不可能守住。所以第一次北伐的胜败,就在于街亭能守多久,若是街亭能守上一两个月,那时诸葛亮大军直压陈仓城下,整个渭河平原将是一片坦途。
所以,第一次北伐的关键之处在于街亭被张郃攻破的时间。而注定失败的马谡,因为领军经验不足,之前一直是参军,贸然统军,很多关键因素事先估计不足,这一次最重要的就是水源问题,大军屯于山上,几千上万人,每日饮水量必然很大,而马谡并未事先在山上建上水池,用以储存饮用水,此乃失败得如此之快的根本所在也。虽然马谡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水源问题起了重视,但是只是分军在山下把守水源,而这点兵马很快就被大军压境的张郃解决,彻底将马谡困死在街亭山上,最终马谡大军被渴死,三五日便匆匆败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此无疾而终。
所以纵观街亭之战,街亭这个地方无论如何都是守不住的,失守就是个时间问题。但是只要准备充分,马谡是可以坚守很长时间的。而街亭仓促一败,满盘皆输,这是诸葛亮形势最好的一次北伐,却最终也没有能染指渭河平原。所以马谡死得并不冤枉,在最关键的地方拉闸,致使国家受此大挫,总体而言,马谡还是太缺乏经验,跟身经百战且智勇双全的张郃比,相差得不是一点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