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历史的角度看,弱小国家若想走对外扩张路线、攫取权益,就需要将自身的国运同某些大国绑定在一起。自19世纪初维也纳体系确立,到1945年二战结束前,欧洲大陆上冒出了一批“会站队”、“善于左右逢源”的小国。身为昔日文明古国的希腊,便是其中之一。自欧洲古典文明时代终结时起,希腊地区长期受异族的侵略和统治。直到1830年左右,近现代希腊国家才在欧洲列强的支持下宣告独立。
希腊独立之初,仅据有伯罗奔尼撒半岛一隅之地,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同昔日希腊文明的“繁荣”、“辉煌”格格不入。受19世纪勃兴的民族主义思潮影响,希腊精英知识分子们,渴望恢复古希腊文化圈和拜占庭帝国,建立一个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强大东正教帝国,其疆域应包括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所有希腊族人聚居区。这个扩张计划,被称为“伟大理想”。然而,彼时希腊国小民贫,“伟大理想”似乎难以实现。
为此,希腊再次依附“西方列强”这个强大靠山。独立以来,希腊通过种种方式,换取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国家的帮助。而对于希腊的野心,欧洲列强们也各有算盘。英国希望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扶植代理人;法国需要同英国竞争,攫取近东利益;俄国企图“团结东正教徒”、“夺回君士坦丁堡”。在这样一种列强相互掣肘的国际背景下,希腊统治集团发挥了左右逢源的灵活外交,促使自身版图迅速扩张。
于是,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的几场战争与争端中,希腊在西方各列强的支持下,国土屡屡增长。1862年,英国将爱奥尼亚群岛的部分岛屿划给希腊。1878年《柏林条约》生效后,希腊乘势从土耳其那里割走色萨利(1881年)。1897年,希腊为争夺克里特岛,而同土耳其爆发战争。此战希腊战败,不得不割让色萨利部分地区,并赔款400万镑。但是在欧洲列强的偏袒下,希腊仍能获得对克里特岛的支配。
希腊版图的大面积扩张,则是在两次巴尔干战争时期。这两场战争中,希腊均站在正确的阵营,并且得到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协约国集团援助,遂促使自身疆域激增。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希腊从土耳其那里获得滨海马其顿、伊庇鲁斯;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希腊从保加利亚那里获得西色雷斯,并几乎占尽了爱琴海上的岛屿。此时距离希腊独立尚不足百年,但希腊版图已较其独立之初翻了一倍。
两次世界大战中,希腊仍站在“正确的”阵营,走亲西方路线,因此巩固了大部分扩张成果。一战期间,希腊最终加入西方协约国阵营,进一步参与对土耳其的瓜分,尽管最终被凯末尔击败,但保住大部分既得领土。二战期间,希腊继续倒向英美西方阵营,并于1947年《五国条约》中获得意占的多德卡尼斯群岛。冷战开始后,希腊继续走亲西方路线,极力抵御苏联势力的扩张,并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
参考资料:《一战全史》、《二战全史》、《希腊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