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一年,一位叫骆成骧的学子在殿试的策论末尾上写下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个大字。光绪帝看了深为感动,当即拍板决定擢骆成骧为本次殿试的状元。
骆成骧应考中状元
骆成骧本姓李,出生于云南,但他自幼丧母,和父亲的生活十分艰难,于是父亲就把他过继给了当地做生意的骆家,后骆家返回原籍四川,骆成骧也跟着养父母回到了四川。
骆成骧来到四川后就读于锦江书院,也就是如今四川大学的前身,他天资聪颖,能过目成诵。14岁州试的时候骆成骧考到了第一名,随后进入成都尊经书院,后又接连考中举人和进士,在考中进士的时候年仅30岁。
这足以证明骆成骧的治学造诣,要知道许多人研学一生都难求一举人,更何况是进士。考中进士后骆成骧参加了殿试,在殿试上他高谈阔论,光绪问道“为何开创之初财富少而愈富,承平之后财富多而愈贫?是否由于会计不精呢?”
而骆成骧答:
“并不是会计不精,而是出的多入的少。”
除此骆成骧还说:主上奢侈则大臣奢侈,大臣奢侈则士子奢侈,进而导致天下奢靡之风盛行民不聊生。
光绪听后觉得此人十分有才干,于是在殿试结束后特意翻看了他的策论,在他的卷子末尾光绪看到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个大字。
光绪看到这八个大字非常感动,当即决定骆成骧就是本次殿试的状元。他早就因为慈禧掌权而愤愤不平了,作为几乎没有一点实权的皇帝,光绪看到这样一个为“皇帝”着想的考生,感怀之下无比希望能让骆成骧入朝为官,让他成为自己的心腹。
虽然很多人都觉得骆成骧此举任性,但对于骆成骧来说,这确实是他的真情实感,他深知光绪帝被慈禧干涉而郁郁不得志,自己却不能一吐为快,实在是郁闷至极,所以他才写下这八个大字向皇帝表达自己的真心。
而光绪帝很快就用行动向骆成骧证明了自己并不是一个傀儡皇帝,而是想搞出一番大事业的明君。
戊戌政变光绪再无翻身可能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就发生了公车上书事件,康有为和梁启超带头集结了1300多人向光绪帝上书,要求废除《马关条约》的一切不平等合议,并且提出了迁都、练兵、变法和拒和的主张。
但由于光绪帝并没有实权,这封上书最终也没有到光绪帝的手中。直到德军强占胶州湾事件发生后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这才知道了公车上书一事。他接见了康有为,并且坚定表示自己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等人策划变法以图自强。
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诏书“明定国是”,变法图强运动正式开始,这次变法中提到了大量先进的思想,比如断发易服,军民合治、满汉平等、制定宪法等。
但因为此次变法触及到了大量守旧派的利益,最终慈禧联合守旧的顽固派发动了政变,光绪帝也被终身囚禁。
骆成骧在戊戌变法期间大力支持变法,曾经写出了《请选举议员和选举执政》并且上呈光绪,在这份奏折中他大力推行西方的宪政,但还没等到光绪手中慈禧就发动了政变。虽然骆成骧感到十分惋惜,可他对最终的结果却也无能为力。
光绪被囚禁后,他作为一个清廉的“穷状元”,既不结党营私,也懒得入朝和这些守旧派同流合污,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决定自己去寻找救国的道路。
穷状元骆成骧都做了什么
骆成骧想办法凑了一笔钱,就远赴日本学习,在日本翻译了许多西方的宪政,他越来越觉得立宪是新时代的根本。
学成回国后的骆成骧正好赶上辛亥革命,新时代的思潮也在不断冲击腐朽的封建制度,但骆成骧却陷入了矛盾中,光绪帝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是万万不能公开喊什么打倒封建王朝的。
他曾经对儿子这样说道:清政久失人望,不免于亡,予岂不知?然革命事业,人可为,汝不可为,以吾家所受知遇,非众比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清政府虽然久失人心,免不了灭亡的下场,但你岂能不知道,革命事业别人都可以做,你不可以,因为我们家受过皇家的知遇之恩,不同于众人。
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的果实,并且企图复辟称帝,骆成骧非常反对他这种行为,并且不顾自身安危,收下了被袁世凯杀害的同乡——杨禹昌的血衣。
但骆成骧只是一介书生,他个人的力量在军阀面前微不足道。毕竟在那个动乱的时代笔杆子是戳不死人的,骆成骧被逼无奈也只能隐居,不问世事,求一个眼不见心不烦。
其实在隐居后,他也曾经参加了一次军阀举行的“和平宴会”,宴会上军阀们都大肆鼓吹自己的功绩,但这些军阀都特别认可旧社会那一套,都极力地攀附他这个曾经的状元,为了附庸风雅还自认是“骆公门生”。
在宴会上骆成骧实在忍受不了这些军阀的习气,于是就朝三个军长说道:“你们谁都不服谁,在这里打一架不就得了,彻底分个胜负看看谁是英雄,又何必劳民伤财拿兵来打仗?”
这几个人听到后满脸通红,但也不敢顶撞这位状元,赶紧连连说:“状元公喝醉了。”
经过这件事,骆成骧更不愿意外出。当时还有一些与骆成骧有同样心思的人,都因为动荡乱世选择了隐居,而他们也被当地人称为“五老七贤”,骆成骧作为四川在清朝出的唯一一个状元,位列七贤之首。不过他却经常说:“什么五老七贤啊,分明是五个老不死,七个讨人嫌。”
骆成骧在隐居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儿子骆凤麟从德国留学归来,父子二人谈到德国有一种柔术,骆成骧也来了兴趣,他想到如今中华儿女深受列强压迫,虽然学武术不能救国兴邦,但是至少能做到保护自己。
于是骆成骧开始倡导武术,甚至出山宣传武术,后来他还被推选为振兴武士会的会长,并以状元的名义筹集资金并且建立了“国术馆”。
骆成骧一生清廉自持,甘当一个“穷状元”,在他高中状元后有许多人建议他在家乡资中修一座状元府,但都被他拒绝,而且骆成骧的菜永远都是两菜一汤未曾变过。有人问道状元为何沦落至此,他却说“门生有此足矣。”
聂帅有一回与人聊天,谈起骆成骧时评价说:他在辛亥革命期间就在搞高等学堂,一心热衷于教育,是个难得的清醒人。或许骆成骧不像那些革命先烈一样奋战在前线,但他对中国近代教育方面的付出还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