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斩颜良,是《三国志》中记载的故事,这是真实有效的。有作者陈寿的原话为证,纪录如下:
羽望见良盔盖,策马刺良于万军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敢当者,遂解白马围。”
短短几十个字,将关羽的神勇描写得淋漓尽致。由于作者是汉朝人,描写大致可信,颜良乃是袁绍帐下第一猛将,河北四庭柱之一,谁能杀了他,就是谁武力高强的最好证明。
按照演义的情节,关羽仗着赤兔马快的优势,一合之内速杀颜良,而《三国志》并没有点出赤兔马,这让我们感觉到关羽的实力可能比想象中的更加可怕。因为作者并没有暗示关羽有任何偷袭的嫌疑。从“绍诸将莫敢当者”这句话来看,颜良军队并没有处于懈怠的状态,而是全副武装,严阵以待。如果是这样,此战不属于偷袭,完全就是实力的碾压,关羽的武力只能用恐怖来形容了。
既然关羽武力如此恐怖,为何不早点安排关羽上场,一刀解决问题,不就完事了吗?为什么非要劳师动众,安排多名武将连番上场呢?
小编以为,白马之战的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突出关羽的神勇,如何突出关羽的神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去表达,无疑能够起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首先让吕布手下的两个降将出战颜良,一个是宋宪,一个是魏续,交锋一个回马,颜良先斩了宋宪,又是一个回合斩了魏续,极力渲染颜良的武力,意在突出关羽。假设颜良只是三流武将,关羽一招杀了他,也不觉得有什么,就是因为颜良是超一流武将的水平,关羽一招秒了他,才显得神勇盖世。
接着登场的徐晃,二十回合败给颜良,败归本阵,诸将悚然。为什么诸将会“悚然”呢?因为诸将深知徐晃之勇,在曹军中绝对是名列前茅的,颜良能杀败这样的一流武将,武力之高,不言而喻了。所以没有必要再安排许褚登场了。于是有网友愤愤不平:假使许褚上场,一阵斩杀了颜良,就没有以后关羽什么事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许褚到底在哪里?他能不能杀败颜良呢?
作者并没有交代许褚单独领兵在外,没有回来,可见许褚应该也在军中。为什么整个白马之战,许褚整个“人间蒸发”了呢?
小编仔细揣摩作者的意思,得出以下两点意见,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此战意在突出关羽,不是许褚,许褚理应“避此人出一头地”。
许褚的武力绝对在徐晃之上,这一点应该没有争议。唯一的污点,就是与徐晃大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但是后来曹操大宴铜雀台时,为抢一领锦袍,许褚与徐晃放对,许褚一把揪住徐晃,将他从马背上拉了下来。从中我看出许褚武力远在徐晃之上,要不然怎能如此轻易就把徐晃揪下马背呢?如果安排许褚出战颜良,两人孰强孰弱?作者也心里没底,既然心里没底,干脆就不安排了,以免节外生枝。
二、许褚的避战,不是武力不如颜良,而是作者的刻意安排。
许褚曾斗徐晃四五十合,不分胜败,而颜良二十回合杀败徐晃,有人据此推断许褚武力不如颜良,小编以为是不妥当的。徐晃初出茅庐,是需要展现自己的,怎么展现呢?通过与许褚斗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来展现,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徐晃确实有抗衡许褚的能力,四五十合,似乎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而且从两人大战四五十合后,曹操就鸣金收兵来看,徐晃武力是不如许褚的,用曹操的话来说:徐晃乃是良将,我不忍心用健将与他拼杀。
如果让许褚出战颜良,显然不是作者的意图,如果许褚打败了,脸上无光,如果许褚打赢了,就突出不了关羽的神勇,所以把许褚打入“冷宫”。直到表现完了关羽的神勇之后,许褚才能出来。
按照作者的意思,小编窃以为许褚也能打败颜良,如果许褚不是颜良对手,作者大可以写许褚与颜良斗四五十合,渐渐刀法散乱,然后关羽再上,一刀击杀颜良,更能展现关羽的神勇无敌。作者不这样去写,小编就认为许褚是可以打败颜良的,正因为如此,作者不能让许褚抢了关羽的风头,但是又不敢写许褚打不过颜良的情节,因为这与史实严重不符,亦非作者原意。咋办呢?
把许褚打入“冷宫”,是最高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