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思北想无安著,明镜催人白发多。
前段时间品史君刷到了一个《典籍里的中国》的视频,关于宋应星的形象是“剃发易服”、“辫子头”,妥妥“清朝人”一个。作为中国古代罕见的农业科学家,一位堂堂正正的反清斗士,一生都坚持反清,为何会这般设计?不管是明、清哪个朝代的粉丝,都不能接受这样的行为。
随后我翻阅了一些关于宋应星的资料,他在明末时期曾任亳州知州、广州知府,累官至巡兵道,这样的官职不算低,相当于如今的市长级别。关于宋应星这个人也无非两个结局:一种是亡于“文字狱”;另一种是诸位所说的在明亡之后,一直隐居乡里拒不出仕,直到1666年。
在这场节目播出之后,网友们对节目中扮演宋应星的演员李光洁的形象提出质疑,更有甚者对导演组开始进行“炮轰”。作为公众节目,必然是有参考依据的。如果这是真的,那对于宋应星个人来讲,他是被逼无奈剃发易服,还是主动放弃了内心的信仰与坚持?
宋应星的为人
想要和伟人直接对话,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只能从他留下来的作品一斑。能够完成《天工开物》这样一本巨作,个人才能自然不容小觑。因为家学渊源,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阅览了一系列的农学、天文学书籍,包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因为不盲从不唯上的性格,这也为《天工开物》的完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1615年,宋应星中举人,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五次会试中,全部以失败告终。不过举人这个身份,也保证了宋应星可以混得一个小官,后来也被任命为江西宜县学教谕。
在任期内,宋应星有了充足的时间去编纂《天工开物》,将明代中叶以前的中国农业、手工业的各项生产技术全部收录其中。在引起了全民关注之后,宋应星被任命为正八品推官。可此时的大明社稷已经摇摇欲坠,但他也从未想过放弃自己身上的职责。
地方军队先后多次按照他的部署,平息了两次战乱。包括最后大明已经灭亡,他还托朋友替他辞官。“信守承诺”四个字,在他身上被践行得淋漓尽致。随后宋应星怀着著书立说的理想,遁隐山林,直到结局成谜。
这样的形象是否合适?
品史君在这里抛出自己的观点:剃发易服、辫子头的宋应星绝无可能,这样的形象实在荒谬。公元1644年,明崇祯帝自缢,明朝结束了长达276年的统治。宋应星深受打击,归隐乡间。虽然清朝有“剃发令”,但一些偏远地区却无法实现,更不要说山林里的。
同时宋应星的兄长因为大明的灭亡,服鸩殉国。在殉国之前,他还曾坚决地表示自己“拒绝剃发”,想必宋应星也会受到感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耻辱之举?整个晚年生活,宋应星几乎与世隔绝,难道是为了躲避这样的强制改变做出的行为?
同时我们还需要搞清楚一点,剃发易服一共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辫子的形态都是不一样的。最初是“金钱鼠尾辫”;中期是“辫发垂后,耳垂金环,留脑後发以色丝系之”;末期是“辫发垂肩,与契丹异,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
初期是1644年,中期是1667年,末期是1700年前后了。宋应星的离世虽然后两个说法,但最晚的也是1666年。看他在节目中的“辫子头”,都到了明朝末期才出现了。像宋应星这种明末清初的人,怎么可能留这样的辫子?
品史君说
在品史君看来,宋应星身上的“原则意识”很明确。一方面是自己德行上的原则,另一方面是对国效忠的原则。传统忠君思想道德的要求无可厚非,但在宋应星身上却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如今为宋应星按上这样的辫子头,确实有点“贻笑大方”了。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我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