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假历史之名,以文人之见,戏说三国历史人物,产生了很多张冠李戴的情节,编造了很多子虚乌有的事件。
这些编造的情节,主要集中在诸葛亮和关羽一文一武两人身上,诸葛亮和关羽,在罗贯中的笔下,已经超出了人类认知的范畴,而进入了一种半神半鬼的境界,诸葛亮呼风唤雨,奇门遁甲,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用鲁迅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妖孽级别的人物,需要孙大圣出山,才能镇住此人。
演义小说中的关羽是所有武将中最具有传奇和神话色彩的人物,很多人都以打败关羽为荣,庞德是所有挑战关羽的武将中最特别的一个,为了挑战关羽,庞德把棺材都抬过来了,令人瞠目结舌。
庞德临行前,曾对妻子李氏与其儿子庞会说道:“吾今为先锋,义当效死疆场。我若死,汝好生看养吾儿,吾儿有异相,长大后必当与吾报仇也。”
罗贯中这番小说笔法,对全文而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庞德此行添上了几分悲壮的色彩。
唯一令人费解的是,庞德此行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的,那么他与关羽之前是不是什么过节?关羽对于庞德来说,有无不共戴天之仇?关羽或杀其父母,或夺其妻子,到底有没有此等私人仇隙呢?
小编找遍历史书,也找不出两人此前有过节的记载,那么毫无疑问,此情节又是罗贯中凭空捏造而来,罗贯中这样写,实在是脑洞大开,有先声夺人之势,使一场原本正常的武将单挑,平添了很多紧张的气氛和悲壮的色彩。
抬榇决战,颇见庞德勇烈,亦最见作者巧构,与历史上的庞德相比,出入不大,是符合历史对庞德武勇形象的基本认定的。
唯一令人费解的就是庞德与关羽远日无仇,今日无怨,即便庞德想要证明自己,打赢关羽就可以了,就算是打平,也足以自夸了,何必非要置关羽于死地呢?
罗贯中这样写,恐怕另有隐情,惜乎历史并无交代。但是从庞德之后兵败被擒,庞德立而不跪,大骂关羽,关羽怒而杀之来看,罗贯中也是很赏识庞德之忠勇的。
用庞德的话说,抬榇决战,目的在于“挫关羽三十年之声价”,这样的解释还是牵强,根据野史传言,关羽之后代皆为庞德之子庞会诛杀殆尽,罗贯中据此传言,想到了关羽庞德生前定有大仇在先,所以上演了这样一出“抬榇”决死战的闹剧。
关羽庞德此前到底有何深仇大恨呢?没有任何史料支撑,但罗贯中想必知道,可是他又偏不交代清楚,令后人读之,如坠云雾,不知所云。
庞德之死,论惨烈程度不及当年典韦之死,但价值却远过之,典韦之死不过是为曹操的轧姘头埋单,而庞德抬榇决战,惊天动地,可歌可泣,更是为国出征,气吞万里如虎,使今人读之,亦感觉壮美。
在当朝及后世一大堆以吹捧关羽为能事的封建人物中,居然还是有像庞德这样至始至终都藐视关羽的家伙,难道不值得我们给予最高的敬意吗?
那么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