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到了晚年,情况愈是糟糕。终在大啖一块牛肉、沉沉睡过一宿之后,便没能再度起来。从此,人间已难读到他忧民伤世的诗作。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是在公元770年吧,“诗圣”杜甫一路奔波暂时客居湖南潭州,诗人此时已是极为穷困潦倒。这一年,湖南兵马使臧玠拥兵作乱,杀死刺史。一时间潭州谣诼四起,局势混乱。杜甫带着家人,随着逃难人群,准备投靠在郴州任职的舅舅崔伟。
祸不单行。刚逃至耒阳的方田时,还没来得及喘息,又因上游洪水,郴水暴涨,舟不能行,困于方田。身处陌生之地,人生地不熟,杜甫和家人食不果腹、饥寒交加。
杜氏一家危矣!好在,虽然在政坛上默默不得闻,但文坛上的杜甫却是赫赫有名,拥有众多的粉丝。耒阳县令聂氏即是其中铁杆。听说杜大诗人落难于此,即紧急施出援手。《旧唐书》如此记载:“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啖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这段文字明如白话,无需再做扩延。但具体而微,还是一笔糊涂账。难道喝酒时,吃了县令赠的牛肉,睡过一晚后,诗人就遽然离开人世?牛肉是有“疯牛症”?唉,有一点无疑,聂县令好心做了坏事。
唐朝的邓处诲的解释较为详尽。他说,在拿到聂县令赠送的牛肉后,多日未有进食的杜甫,即刻是食指大动,大快朵颐,但终因“食过多,一夕而卒”。也就是说,杜诗人是因为过于饥饿,一下子有了好酒好菜,没有控制好食欲,肠胃没及时适应过来,加上酒精的作用,触动某个命门,杜甫的生命因此戛然而止。
邓处诲的说法,令后人难以接受。作为五百年才出一位的诗人,在他的描述下,杜甫好像是个饕餮之徒,尽管对诗人当时的身处,我们大家都能够予以理解。毕竟,中国人喜欢为尊者讳啊!
郭沫若先生对邓处诲的说法就不买账。他对此专门作过考证,在《李白与杜甫》的大作中,郭沫若同意杜甫死于“白酒+牛肉”,不过不是因吃得太饱而撑死,而是死于中毒。那么,凶手是聂县令吗?非也,是天气!
郭沫若的理由是,杜甫逃难至方田时,正是炎炎夏季。聂县令给的牛肉,杜甫一下子没有吃完,剩下的挂在墙壁上。牛肉在24小时以后,会因变质而大大增加毒性,吃下后能导致人的血液循环不畅,最后会因心衰而死。
这是郭老给出的答案。这一说法确实可以让诗人的形象,至少不会吃相难看而受到损害,维护了历代读者心目中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岸形象。但郭老的说法似乎与史载不符,史书不是说“大醉,一夕竟卒”。大醉之后的杜甫,应该没机会再吃剩下的牛肉吧?即使聂县令给了足够多的牛肉。
不过,我还是相信“牛肉有毒说”,因为是郭老说的,郭老无所不知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另外呢,因为大家都是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