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中名分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地位再高,但如果名不正言不顺也是让别人无法尊敬的,在清朝就有一位名分不正的皇太后。她是道光皇帝的皇贵妃,在孝全皇后去世以后,她就成了后宫中的一把手,而且她孕育了一个皇子,还养育了奕詝,所以说她在后宫中应该是有很大的地位的,但是一直也没有得到皇后的封号。
她对待奕詝非常的好,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而奕詝对她也不错,可是登基之后的奕詝也就是咸丰皇帝,就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养母封为皇太后。一直到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她说的一句话,让咸丰心里不舒服了。她一直抚养着奕訢和奕詝两个人,他们两个只相差一岁,所以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进步,感情非常的好就像亲兄弟一样。
在道光晚年的时候,一系列的祸事都发生了,道光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了,在他驾崩之前决定吧皇位传给奕詝,但是他的心里又一直惦念着奕訢,所以他就把奕訢封为了亲王,其实至于立谁为皇帝我估计他也是矛盾的吧。奕詝继位之后,称为咸丰皇帝,而奕訢是亲王所以在军机大臣中担任领班,皇帝也很惦念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对他十分的重用,还经常叫他一起商议事情。
咸丰皇帝很感恩静皇贵妃抚养,就把她封为了康慈皇贵太妃,除此之后,他还经常去她那里请安,十分的孝顺。从静皇贵妃的角度去说,她在后宫中做了10年的一把手,但是一直没有被封后,所以到了咸丰朝的时候,当太后就成为了她的愿望。而奕訢也想让自己的生母成为太后,这样他的权势就会在大一点。不过咸丰皇帝一直没有松口,渐渐地这兄弟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好了。
据说有一次,太妃刚醒给咸丰皇帝去请安,太妃以为是奕訢,哪知道来的人是皇帝,便开始说,“他这个人的性格很难猜测,不要生了嫌疑了。”这话明显是说的皇帝,咸丰看他们对自己有怨气,为了避免再说出什么难听的话,就叫了一声额娘。从那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更加的敏感了。
那么咸丰为什么一直不封静皇贵妃为太后呢?虽说静皇贵妃养育了他,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所以说他也不愿意封她为太后。咸丰五年的时候,太妃病重眼看着就要去世了,当皇帝问奕訢病情的时候,奕訢说如果可以封太后,母亲去世也就瞑目了,皇帝“哦,哦”了两声。奕訢等这一天实在太久了,他以为这两声是同意了,哪知道这是敷衍的话,所以就私自去办理了皇太后封号的事情。
在这种逼迫之下,咸丰也只好同意了,她被封为“康慈皇太后”。被封为太后之后,她也算是圆了自己的梦,但过了九天之后就去世了。但在办理她的后事的时候,不允许在谥号中加皇帝的“成”字,所以说这个皇太后还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一直到辛酉政变后,因为奕訢功劳大,才允许他的母亲加上了“成”字在谥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