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削藩失败造成藩王造反,汉景帝刘启成功,建文帝朱允炆失败,主要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地利因素造成的军队战斗力、敌我双方领导能力、叛军的身份以及运气等等。
首先,两次叛乱,七国之乱最终是七国失败;靖难之役最终是朝廷战败。但是从所处位置来说,失败的都是江南一带的政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西汉时期的主要敌人是匈奴,虽然通过和亲,保持了一个相对平衡,但是和亲毕竟不好听,是弱势的表现。因此汉文帝汉景帝都一直在积蓄力量,中央军虽然没有大规模作战,但都在积极训练。周亚夫的细柳营就是证据。而七国都远离前线,根本就感受不到直接的威胁。虽然吴王刘濞等人有反叛之心,但军事准备不够充分。中央军战斗力远高于七国军队。
而明朝主要敌人是长城以北的蒙古。造反的燕王朱棣恰恰就是抵御蒙古的主要人物,他的军事能力强,部下战斗力强。而明朝首都在南京,远离战场,中央军战斗力肯定比不上身经百战的燕军。
这一点也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再就是从政府方面看汉景帝的能力远强于建文帝,从叛军方面看,朱棣远强于刘濞等人。汉景帝刻薄寡思过河拆桥,但他敢于丢卒保帅,比如在七国之乱时干脆利落的就杀死了自己的老师晁错;也能把手下玩弄于股掌之间,通过一系列试探激将就把周亚夫给逼死了。而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汉景帝就敢于放权,大胆让周亚夫全权负责平叛。
建文帝则是优柔寡断,该施恩的时候狠,逼死了自己的皇叔,该狠的时候又妇人之仁,一句“毋使朕负杀叔父名”让一次次朱棣死里逃生。这样不但助长了朱棣的嚣张气焰,更寒了忠于建文帝的将士的心。
从叛军方面看,七国叛乱的主犯刘濞水平不足,准备了那么久的造反事业一塌糊涂,临起兵了才拼凑出一支乌合之众。军事能力不足,不能随机应变,被梁国死死拖在睢阳数月之久,丧失了战场主动权。而朱棣则是身经百战的大将,比建文帝手下耿炳文李景隆之流强出很多,而且朱棣能够随机应变,知道朱允炆不想杀自己,他就敢以身犯险,给大军断后;在山东赚不到便宜,就当机立断绕过山东直逼南京。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汉景帝运气较好,手下还有周亚夫这样的名将;而明初的名将基本上被朱元璋杀得差不多了,没人拿的出手。还有就是叛军的身份问题,朱棣是嫡系皇族,而且是朱元璋在世最年长的儿子,有一定威望。他只是攻下南京逼死了建文帝,就顺利登基了,后面反对他的人并不多。而七国之乱主谋刘濞不是刘邦后代,从法理上不具备当皇帝的资格,他造反名不正,言不顺,还有不少的诸侯国反对他们造反,比如叛军在梁国和齐国就遭到了强烈抵抗。如果叛军战事不利,起兵勤王的势力肯定会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