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这样定义文字:“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字不但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独特文化。在历史上,中国文化也通过文字向外大量输出,其中朝鲜所受的影响最大。
前些年,韩国抢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一事,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虽然韩国的端午祭和我国的端午节除了时间差不多之外,其他风俗习惯或者祭祀方式都不太一样,但是此事还是令国人不满。毕竟韩国在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端午祭是以端午节为契机展开的农时活动,某种意义上还是源于中华文明。
▲韩国端午祭
01
近年社会上又风传,韩国要将汉字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件事已被证实是误传。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的汉字与韩国的文字确实有着非常紧密的传承关系。
中国文字始于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万姓统谱·卷五十二》),几千年来已经发展成极其宝贵灿烂的汉字文化。
在韩国文字的发展史上,汉字占据重要地位。朝鲜半岛这一区域从明朝开始便是中国的藩属国,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华文化对这一区域影响重大,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朝鲜半岛的国家都沿用了汉语和中文。
▲朝鲜英祖在迎恩门前“郊迎”清使阿克敦
朝鲜半岛长久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19世纪之前使用的书写文字都是汉字。
15世纪,当时朝鲜的李氏王朝世宗国王,令朝中大臣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并著书《训民正音》,这也就是现在韩国使用的谚文。
但是由于当时朝鲜的书籍文本和上层阶级依然主要使用汉字,所以谚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成为朝鲜的正式文字。
02
二十世纪初,朝鲜被日本占领,这个时候谚文渐渐成为了朝鲜的主要书写文字。
二战结束后,韩国和朝鲜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二,韩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此时韩国人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想要摆脱长久以来整个国家被中华文化的影响,创建独属于自己的文化,所以曾经开展“国语纯化运动”,一度将所有汉字全部废除。
▲朝鲜谚文
在日本战败和朝鲜半岛得以解放的同时,朴正熙政权开始推行“国语纯化运动”。
朴正熙是韩国前总统朴槿惠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旅出身,做事有着军人风范,雷厉风行。自从1976年开始,朴正熙政权为了推进韩国国语纯化运动,设立了一系列组织,提出了语言的替换方案,韩国自此开始进行由上而下的文字改革。
进行文字改革,在教育方面必然是一马当先。教育部门进行教材修订,将所有中小学教科书上的汉字和日文全部替换为谚文。在推行此项改革之后上学的孩子,首先接触的文字是谚文而不是汉字,这一举措保证了后代所接受的文字的纯粹性。
▲韩国教材
第二种措施,是在公共领域尽量减少汉字的出现,据说很多建筑遗迹上的汉字都被刮去或者遮挡。
韩国所推行的这一场文字改革,见效很快,几十年过去了,在民族主义的思潮下,如今韩国认识汉字的人已经很少。
03
韩国废除汉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韩国人认为汉字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书写也比较复杂,不利于扫除文盲。而谚文在书写上相对简单,学习和交流比较容易。
▲韩国报纸
经过几十年的文字改革之后,韩国废除汉字很成功。现在以谚文为主的韩国语通用于韩国官方与民众。但与此同时却产生了另外一种困扰,谚文是表音文字,类似于英语的自然拼读法,可以根据其构成拼读出文字,但是随之产生的同音词分辨困难成了一个文字应用的难点。
并且,由于很多韩国历史方面的书籍是由汉字书写而成,所以在废除汉字之后,对于这类书籍的阅读对于韩国人来说比较困难,甚至于无法理解。
面对这样的局面,韩国的一些专家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重新学习汉字的建议。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对外影响力大大增强,为了更好地接触和了解中国,全世界范围内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
对于韩国来说学习汉字也有很多好处,所以在1995年韩国的小学课程重新将汉字列为了选修课。
▲韩国的汉字书法
结语
每一个得以传承的古老文明都拥有自己的文字,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漫长历史中很多灿烂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文字所以消失了。而在现代社会,文字和语言早已成为了各国沟通的桥梁,如何在世界潮流中急流勇进,才是真正决定一个民族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准。
参考资料:
《说文解字》
《万姓统谱·卷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