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耿精忠与尚之信:三藩之乱《平定诏》颁布之后的结局
创始人
2025-06-25 19:02:54
0

古代封建社会的起起落落为我们诠释过一个最浅显易懂的道理,“功高震主”,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但凡是有些将领手中兵权过大,无论是否有造反的打算,对朝廷的潜在威胁已经形成了,帝王面对这种情况,都会想办法遏制其发展。

比如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地方诸侯势力过于强大而颁布的推恩令,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稳固统治而进行的杯酒释兵权,都是完善中央统治的典范,这些帝王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有绝对的权威和实力削弱地方权力。

一人则不同,大清康熙皇帝在登上皇位之初,面对地方上势力较大的藩王,直接选择下令削藩,引发了地方藩王的大动乱,但最终叛乱被朝廷镇压并颁布了“平定诏”,在此之后,参与反叛的耿精忠和尚之信命运如何呢?

一、三大叛乱接连爆发

1.吴三桂的反叛

吴三桂出生于明朝末年,当时的朝廷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吴三桂在年轻时期凭借这一点和自己过人的才华笼络了朝中大权,成为一方统领,后来朝廷的局面越来越不好控制,随着崇祯皇帝上吊,明朝不复存在。

当时随着清军的入关,吴三桂选择镇守在山海关一带,原本是要联合中原的农民起义抵抗入关的清军,但是后来因为陈圆圆的问题直接选择投降清军,一同归降的,自然包括他手下的一众人马。

随着吴三桂的反叛,入关的清军掌握了一统天下的绝对力量,逐渐平定中原各个地区的反抗势力,实现了统一并且建立了清朝,对于期间功不可没的吴三桂,则是将其封为平西王,驻守在云南一带,允许爵位世袭。

正所谓山高皇帝远,随着清朝建国之后对内部的不断建设,位处边陲的吴三桂势力越发的强大和不可控,所以到了康熙年间之时,削藩势在必行,但是这一次权力的剥夺,直接导致了吴三桂的反叛。

2.尚之信的叛乱

尚可喜乃是农民出身,为了躲避少数民族的叛乱,父子双双从军,崇祯四年的之时,尚可喜被上司提拔,带兵平叛,后期因为遭人陷害,尚可喜选择带着自己军民万余人和无数器械归顺后金,当时的领导者皇太极兴奋异常。

将尚可喜手下一一封赏,1636年国号改为大清之后,将尚可喜封为智顺王,并将海州赐予他当封地,因为在此后的战争中尚可喜表现突出,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直接将其编入汉八旗的贵族行列,顺治六年的时候被封为平南王。

仅仅在六年之后,随着撤藩的圣旨颁发,吴三桂选择反叛,尚可喜下辖的南方多个地区群起响应。

尚可喜有感于先皇的厚待,即使在危急时刻也没有选择反叛,但是他的儿子尚之信与他持反对意见,在将尚可喜软禁之后率兵响应吴三桂,一同反清。

3.耿精忠的响应

其实靖南王耿精忠是三人之中归顺清朝最早的,早在努尔哈赤的时候,他的祖父就已经归顺了清朝,入同样在顺治六年,被封为靖南王,随着爵位的不断世袭,王位最终传到了耿精忠身上。

祖孙三代对清朝忠心耿耿,原本在吴三桂反叛的时候,耿精忠应该坚定地站在朝廷一方,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随着吴三桂起兵造反,耿精忠很快在福州响应。

二、镇压叛乱与“平定诏”

1.声势愈发扩大的叛乱

随着三大藩王势力的接连反叛,影响力越来越大,加上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带兵入关,一统中原之后,各地满汉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所以三藩的叛乱就是一个导火索,直接引起了天下广泛的响应。

除了三大藩王的作战军队之外,还有不少地方上的农民和奴隶,声势之浩大,波及到了中国半数的土地,当然面这种情况,朝廷自然不能任其发展,很快就做出了响应。

2.朝廷的动向与镇压

叛乱发生之后,康熙皇帝为了减轻压力,停止了撤藩的行动,但并不代表他会对这些叛贼让步,他在与此同时派出了大量军队参与平叛,不止是归降而来的汉人军队,还有清朝的贵族和旗人。

随着叛军的逐渐增多,1673年开始,仅仅一年的时间之内,康熙就派出了五路军队分别赶往荆州,江西等地,大清当年用于平定天下的旗军几乎全都投入战斗,连西藏宁古塔这种偏远地区的军队都被临阵抽调回来,参与平叛。

很快,响应叛乱的耿精忠和尚之信就已经支撑不住了,先后选择投降,只有最后只剩下吴三桂一人还在顽强抵抗。

面对这最大的叛军集团,康熙选择迎难而上,直面其锋芒,当时康熙本欲派遣投降的尚之信前往,但他以身体不适为理由并未出兵。

当时大战在即,康熙根本没有时间处理尚之信的事情,只能派遣其他人前往,吴三桂方一方的叛军不同于此前投降的二人,他选择了在入川之路上阻击平叛军队,双方在川陕地区展开了长时间的巷战,这一打就是两年的时间。

陕西地区平定之后,清军用五年的时间打下岳州,大兵携胜利之威,直接拿下湖南,并且大军水陆并进,直至云南,此时的吴三桂虽然大势已去,虽然进行了抵抗,但最终还是被消灭,1681年底,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了。

3.等待许久的平定诏

云南平定之后,地方上一些其他的反叛势力也逐步被扫除,最终在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颁布了“平定诏”它的出现不仅标志这三藩之乱的彻底结束,也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记录,同时也说明了即将秋后算账。

从诏书颁布的内容来看,其中不可或缺地记载了尚之信和耿精忠反叛作乱的实事以及后续投降的全过程,其后的赏罚环节之中自然少不了对俩人的处理。

三、“平定诏”颁布后的两人的命运

1.对耿精忠的处理

其实从平定诏中的记录来看,耿精忠并不是被动的等待判罚的,而是自觉罪重,上奏朝廷得到允许之后才来到北京,原本以为可以减轻吹处罚的他,着实将这一步棋走错了,在耿精忠赶往京城的途中出了问题。

当时的朝中大臣向康熙揭发了耿进忠投降之后的一系列罪过,比如趁皇帝平叛的时候私自勾结海盗,杀死当地的总督等等,甚至有人直言耿精忠这一次只是诈降,因为其在投降之后仍然向吴三桂求援。

这时候,康熙已经怀疑耿进忠这次要求进京的目的,随即与众多大臣商量,最终得出的结果就是将耿进忠夺去王位,凌迟处死,一同被斩首的还有他的儿子。

2.被连坐的尚之信

其实按照当时康熙的性格来看,尚之信原本有存活的机会,其父亲尚可喜本身是不愿意叛乱的,尚之信乃是违背自己的父亲参与的叛乱,所以在其投降的时候,康熙选择了原谅他,但是尚之信后来的做法让康熙很不满意。

那就是在后来康熙令他率兵攻打吴三桂的时候,他选择了推辞,这次平叛可以看成是康熙给他的戴罪立功的机会,但是他选择了错过,这就注定在“平定诏”之中,尚之信不会有好的结局。

根据诏书中的记载,在尚之信拒绝出兵之后,其手下再度发生了叛乱,这让康熙皇帝彻底失去了耐心,此次事件过去之后,康熙拒绝了大臣剿灭尚之信的建议,直接令其入京处罚。

经过一番审查之后,列出了尚之信的一系列罪状,参与叛乱为首,其次还有滥杀无辜,贪污,等多个罪状,最终判定死刑,当然,这次伏诛的不止尚之信一人,在他被判刑之后,其母亲,母亲的弟弟,等与其相关的一众人全都被处死。

所以这个“平定诏”看起来更像是审判罪犯的依据,当然,康熙并没有对这群人赶尽杀绝。

3.“平定诏”的赏罚分明

平定诏中对于此二人还有以下判决,处死那些罪大恶极之人之后,手下参与叛乱的主要头目全都处死,那些被迫参与的官员,情节较轻并且有悔改之意的当从轻处罚。

官职较大的,处以降一级的处罚,官职不高的,允许其进入朝廷,弥补一些官职上的空缺,此前的罪过不予追究,从这方面来看,康熙的确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

总结

从起兵造反,到叛乱平定,再到平定诏中的一一治罪,说明俩人一开始就站错了队伍,虽不是主谋,滔天大罪已经酿成,或许俩人从叛乱平定之初就已经预想到了自己的结局,平定诏对二人来说只是一个流程而已。

不过好在自己没有连累手下的一众官员,也算是对得起他们追随自己一场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两代人赚下家产!收藏艺术品的回... 许麟庐,新中国画廊鼻祖,“和平画店”创始人。许麟庐去世后留下字画估价达到20亿以上。许麟庐儿子许化迟...
原创 韩... 引言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这样定义文字:“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字不但是...
原创 雍... 康熙年间,九子夺嫡,康熙的儿子们为了继承大统,纷纷开始结党。最有实力的是太子党,八爷党和雍正的四爷党...
原创 刘... 刘邦我们都知道,是大汉的开创者。同时,我们也知道若是没有萧何,肯定也没有刘邦的大汉江山。 那么,刘邦...
原创 细... 十九、釜底抽薪 释义: 原指从锅底抽掉柴火。兵书中指不与敌人力拼,而从源头上切断补给,敌势自消。 演...
原创 一... “一将无谋,累死千军;一帅无谋、挫伤万师。”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还是丢了街亭的马谡,...
原创 难... 导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四民——“士农工商”,商贾之家地位都不高,商贾之家的女儿想嫁到有地位...
原创 还... 要说这还珠格格中,谁是最大的赢家,估计很多人都会说是令妃,因为到了最后,她可是打败了皇后,而且她的儿...
原创 抗...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从1945年8月中旬开始,八路军、新四军开始改称为“人民解放军”;至1947年末...
原创 韩... 韩国首都的这块石碑,就是著名的“大清皇帝功德碑”。它让韩国百姓感觉到耻辱,甚至还有激进分子在碑上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