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对于商鞅变法,很多人都知道。这段历史我们在历史书上都学习过,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很多人都了解。简单的来说,这次变法就是在秦国建立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制度。秦国在制度上彻底蜕变成一个封建国家。变法的很多内容后世都继承了下来,其中就有重农抑商制度。
重农抑商制度就是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发展。这个制度在秦国非常明显,为此秦国出台了很多类似的法律。比如对农业有各种扶持,制定的完善的律法支持,种地好的会有爵位等。对于商业就是各种限制,收重税,禁止随便从事商业。农民从事商业破产都要治罪等。这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社会的发展,不过却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于战争时需要的物资,秦国如何解决?
战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争频繁。在任何时代,战争对物资的消耗都是巨大的,比如粮食、衣服、武器、马匹、马草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这些物资的重要性。不过我们知道,在当时任何国家都未必拥有全部的物资。即使是有,也未必在短时间内能够全部筹集到。所以这就需要一种人来筹备这些物资,这就是商人。商人虽然是为了利润。但确实能做到互通有无。所以在战争期间,商人确实能帮助国家运送物资。那么,秦国重农抑商,没有商人的话,物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其实秦国虽然重农抑商,但只是对内抑制商业的发展,对外还是支持商业的。所以秦国为了吸引其他国家的商人来秦国经营商业,给予了很多政策上的优惠。比如对外国商人的税收比较低,对各国来秦国的商人提供良好的经商环境,对商人提供政府支持等。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政策,很多商人愿意来到秦国经商。
再加上,秦国重视农业,农业非常发达,货物还是比较多的。而国内的商业由于国家的抑制,积攒了很多农产品,外国商人来到秦国的话,就能获得很多的利润。也正因为这样,秦国的商业可以说还是很繁荣的。尤其是咸阳商业的发展,和中原各国不相上下。而秦国通过这些商人,在战争期间可以获得必须的军用物资。也正是有了这些商人,秦国才能不为战争物资而烦恼。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商人不爱国,其实当时并没有这个概念。很多有识之士也经常到别国做官,商人到别国经商也是正常的。
可以说,秦国的这个决策还是很高明的。既让本国的农业得到很好发展,又通过鼓励外国商人来秦国解决了其他物资问题。可见秦国的重农抑商和后世还是有很大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