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曾国藩节制东南四省,佣兵30多万,为什么不黄袍加身,反清称帝?
创始人
2025-06-25 14:32:31
0

如果评选晚清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曾国藩绝对能排进前三,相当于曹操在古代的风评。即使是现当代,社会上对这位晚清重臣的评价依然天差地别。

捧他的人,将他抬高到孔孟、朱熹、王阳明的地位,认为曾国藩是“古今完人”,中国最后“半个圣人”。现在各地书摊上摆满了曾国藩的成功学书籍,由此可见一斑。

曾国藩

毁他的人,直呼曾国藩是“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的“曾剃头”,各种短视频和文章骂他的也不少。

其实,曾国藩最让后人诟病和指责的一点就是:他作为汉族士大夫,作为 “宗圣”曾子的后代,却甘愿为腐朽的满清朝廷当奴才。

他率领湘军扑灭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其后又在平定捻军的战斗中故伎重演。他为什么不推翻落后腐败的清王朝,建立汉人自己的政权?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曾国藩有没有黄袍加身的实力?

探讨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之前,首先要明确曾国藩有没有那个实力称帝,这是前提。如果本身都没那个实力,那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开门见山地说:曾国藩在当时确实有自立称帝的实力。

1864年,经过十数年鏖战,曾国藩和他的湘军终于攻灭太平天国,他本人也迎来了人生的权力巅峰。

政治方面,曾国藩赐爵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天下权重,莫过于他,他成为大清建国以来实权最大的汉族官员。

晚清年画《曾国藩庆贺太平宴》

他和湘军的声望已经极显,“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当时湘军系官僚占据着帝国大部分省份的督抚大员之位。

全国八名总督中,有三名是湘系(分别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刘长佑、闽浙总督左宗棠),此外四川总督骆秉章和两广总督毛鸿宾也和湘军关系密切;全国十五名巡抚中,也有七人属于湘系。

另外,放眼当时整个大清帝国,出身湘军系统的地方官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此时的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势力,几乎把持了大半个清帝国。

除此之外,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汉族优秀幕僚和人才,他的幕府人才济济,号称“神州第一幕府”。湘军中还拥有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只要他振臂一呼,响应者应当不在少数。

经济方面,曾国藩节制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是清帝国经济命脉所在。这还不算湖广、两广、川陕、直隶这些被湘军系大员管制的地方。彼时的湘军官僚实际上控制了大清的钱袋子。

晚年的曾国藩

自从太平军占据江南,江南数省的财税长达十几年没有进入中央户部的账上。只要湘军系统和朝廷分庭抗礼,清王朝很难有财力支撑战争。

军事方面,他拥兵三十多万,湘军身经百战、功盖天下,控制着东南半壁和长江水道,且与洋人关系密切。满清八旗兵和绿营兵早已不堪一击,且主力已经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丧失殆尽。

湘军无论在战斗经验、装备水平、军制军纪等方面都远胜朝廷正规军,清廷的正规军根本不是湘军对手。此前,两万太平军北伐都能打到京师附近,湘军要是全力北伐,攻破京师问题不大。

曾国藩不选择自立称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既然曾国藩有那个实力和清廷分庭抗礼,并且前后有很多人都劝他称帝,并提醒他“功高盖主”难免有“兔死狗烹”之祸。与其为满人效力,遭受猜忌,前路不明,不如自立。曾国藩熟读历史,难道不知道这其中利害吗?

结合大部分历史学者研究成果和曾国藩自己的态度,笔者总结归纳如下原因:

1、曾国藩自知不具备帝王之才,也没有帝王之福

曾国藩自身的才能自然不容小觑,有大智若愚之态。绝不像后世强加的“天资愚钝”之说,教员评价他是“地主阶级里最厉害的人”,这个评价十分中肯。

他28岁能从偏僻的湖南乡下考中进士,点翰林,本来就不是一件易事,这可比现在考上清北的概率还要低。

曾国藩

况且曾国藩早年作为京官,十年七迁,在多个部门历练,可以说是个治国理政的多面手。同时,他善于识人用人,长于谋略,虽然他自己在一线带兵打仗不行,但他的亲弟弟曾国荃却是湘军中战斗力首屈一指的猛将。

然而,即便曾国藩的才能如此卓越,但他自己也清楚并无帝王之能。如果他一时兴起贸然自立,结果大概率是身败名裂,甚至是给他人做了嫁衣。

这个“他人”可能是左宗棠,也可能是李鸿章,还有可能是他的弟弟曾国荃,或者其他农民领袖。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曾国藩自己身体不好。十几年的军旅生涯早已透支他的身心。如果又投入一场更为凶险的斗争,即使他心有余,身心体力都不允许。很有可能“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所以,曾国藩早就笃定,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和福气。与其冒险,不如安安分分当个“郭子仪”。

2、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难以摆脱道德桎梏,不想背叛朝廷

曾国藩深受传统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影响,讲求“勤修苦练”。创办湘军之初,打的旗号就是“卫道”,他如果贸然起事,那此前他借儒家那一套“忠君体国”的旗帜也会瞬间倒下,众叛亲离是为必然。

曾国藩《讨粤匪檄》:“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

曾国藩自己也明白:他能从湖南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权倾一时的帝国重臣,就是依靠读书明理和朝廷恩赏。

位极人臣的曾国藩

在清朝,汉族文人掌握兵权,本来就是一件犯忌讳的事。虽然,朝廷日常防备和猜忌他,让他非常难受和沮丧。但是,那也是满人朝廷一直以来的做派。况且,该给曾国藩的权限,一样也没少给。反而,为他开了很多先例。

所以,如此想来,他内心也就平衡多了。当时的朝廷,并没有对他很差。他觉得自己获得的恩赏和权势已经够多了,自己不能干背叛朝廷,卖主求荣的大逆不道之事。这一心路历程,我们能从他当时的日记、书信和公文中看出来。

3、当时的军事和政治态势,曾国藩就算起事,难度也很大

湘军表面上归曾国藩统帅,实际上派系林立,曾国藩很难全部实际掌控。他创建湘军之初只有区区上万人,后来随着他南征北战,到处募兵,队伍渐渐发展到12万人。

这12万湘军是让曾国藩完全信任的,而其他支流派系的部队,除了他弟弟率领的五万亲兵是供他指挥外,其他外姓军队,他们都有自己的统帅。

湘军将帅

而且,其他人马跟他的直属军队或多或少都爆发过矛盾,曾国藩真想称帝,还得考虑他们是否心悦诚服。至少,左宗棠的楚军,虽然名义上归属湘军,但是肯定不会听任曾国藩差遣。

另外,湘军队伍中也有朝廷派来"制衡"曾国藩的力量,他们假意归属曾国藩湘军,其实也在密切监视着他,因此曾国藩只好按兵不动。

综上所述,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政治声望和权势达到了他一生中的顶峰。那时的他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枪有枪。

在实力如此雄厚的情况下,他依然选择继续忠于大清国,是他从自身条件、儒家价值观和现实的政治军事条件出发,做出的理性选择。

他没有称帝,成就了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他。如果称帝,或许可以重建汉家道统,或许身败名裂。

还是那句话:千秋功罪,其惟春秋!曾国藩终究还是朝着自己做圣人的目标走到了人生终点,终其一生都在为满清效力。是非功过,只能任由后人评说了。

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各位是否另有高见?欢迎在评论区参与讨论!

参考文献:

王华:曾国藩为何不称帝?

吴剑文:大权在握的曾国藩,有没有想过称帝?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戴... 戴笠我们也不需要多做什么介绍了,也是一位十分神秘的人,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来得到老蒋信任,从事特工与间...
原创 清... 在古代,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扩张,一种具有中国独有的外交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那就是藩属国模式,从西...
原创 古...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开启了中国国家统一的序幕。在此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国这片土地,统一和分...
原创 趣... #批三国#小不点有话说趣谈三国,《隆中对》是否出自陈寿之手? 最近看三国发现了一个很不合理的地方,那...
原创 光... 引言 提到光绪皇帝,或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懦弱无能,身为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他不但没有拥有属于自...
原创 古... 古往今来,中国人对称呼一向很讲究,尤其对于有个一官半职的,都在称呼里加上官职,以示尊重。 就好比于谦...
原创 清...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的驻地,后来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
原创 官... 公元199年,袁绍在战胜公孙瓒后,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此时的袁绍带来十万精兵,攻...
原创 为... 喜欢搞事情的日本民间媒体经常会弄一些的很有争议性的评选榜单,比如影响世界的“亚洲古代名人排行榜”。和...
原创 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佛教诞生至今已有两千余年,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