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雍正皇帝,现在不少人给他喊冤。作为清朝乃至历朝历代中最勤勉的皇帝,一生为国为民,传闻是累死的一代君主竟然被黑得最惨。
民间传说最集中的是他“改诏篡位”、“骨肉相残”、“不得善终”等恶名。从他登上皇位,此类传闻就未间断。其实雍正帝在位14年间,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
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而且批复都以红砂朱批,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有1000多字,可这样一个“一心为公以天下计”的皇帝,无论是在位的时候,还是身后都留下了恶名。总结起来是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实施了三项国策。
康熙晚年怠慢朝政,国库空虚,吏治腐败,又遭遇“九子夺嫡”事件,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皇四子胤禛(雍正)被康熙定为皇帝,其他兄弟不服,认为是雍正串通大臣篡改遗诏。可是这显然不可能,一则是诏书上肯定要写名字,胤禛的禛改不了;二是遗诏至少有满汉两种文字,改了汉文改不了满文。
所谓改诏篡位纯属八爷党为推翻雍正统治散布的流言。后来八爷党逼宫失败,家人、门客、奴仆流放云贵等地时,一路散播流言。当时交通和消息传播不方便,朴实无知的百姓信以为真。
当雍正登基后,发现国库空虚,所以实施“清欠”。凡有亏空国库的官员,一经发现依法处置,并追补库银。没钱补的就抄家,为了防止他们转移财产,就连他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于是乎全国一片抄家声,各级官员人心惶惶。雍正手段决绝,一经查处必定严肃处理,因此失了“官心”。
为缓解百姓负担,改善民生,雍正又实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政策。摊丁入亩就是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官绅地主。
耗羡归公更是把以前各级官员的以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为由,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的“小金库“收归中央财政。这样一来就断了当官人的财路,官员肯定反对不满。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就是让官员、士绅与百姓一样一起纳税、服兵役徭役,但可以用银两兑买。这虽然能充实国库,改善民生,但又得罪了士绅,得罪了天下读书人。
雍正得罪的这两批人,官员和文人,实际上是老百姓的眼睛和舌头,他们“看到的”和“所说的”很快就被老百姓复制、传播。而做官的因为不满皇帝,不但不阻止,反而暗中推波助澜。雍正的“丑恶形象”正是在这些官员和文人的“口诛笔伐”中,进入了老百姓的意识。
等到了雍正驾崩后,国库充盈,比之刚登基时多出了五千万两白银,百姓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雍正用他的铁血无情拯救了这个国家,在“康乾盛世”中,雍正的贡献不必康熙、乾隆小。无论有心之人如何抹黑历史,但真相永远会有重见天日的时候。历史欠雍正一个公道,幸好如今已经有学者专家陆续为雍正平反,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雍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