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先腐而后虫生,人先疑而后谗入
《范增论》
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范增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苏轼肯定了范增的杰出才能,表达了对他的同情,也从侧面说明了项羽必然灭亡的道理。
范增是项羽的一位谋臣,跟随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攻破关中,屡献奇谋,被项羽尊为“亚父”,后又被封为历阳侯。对于范增,世人知道最多的,还是他在鸿门宴上三次举杯示意项羽杀刘邦,还劝说项庄舞剑,借机行刺刘邦的故事。范增一生追随项羽,为其出谋划策,鞠躬尽瘁,但却因陈平施展“离间计”,受到项羽的猜忌,愤然辞官归家,但却在途中不幸病死,也算是英雄末路,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苏轼认为,项羽并非中了陈平的反间计,而是项羽已经对范增产生了怀疑,范增最后选择离开项羽是对的,但离去的时间太迟了,他应该在项羽杀害宋义或弑杀义帝的时候,就选择毅然离去。
范增已死,对于这段往事,或抨击,或叹息,都已然没有多大价值,但是“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的道理却值得后人深思。
什么叫“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可以去菜市场里看看,那些摆放整齐的菜品一般都是新鲜的,即使有些有点萎蔫,但上面也不会有虫子,反而是那些散落在地上,或是堆在菜场一角的腐烂的菜叶上,爬满了虫子,还不时有苍蝇飞来飞去。虫子的滋生并不是偶然,人心的改变也是一样。如果心中没有怀疑,那么流言蜚语又怎么能离间呢?如果心中没有对彼此的猜忌,那么小人的奸计又怎会得逞呢?
君王因为其职业的特殊性,大都敏感且多疑,而这也恰好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下手点。历史上,多少君王因为多疑的性格被小人利用,又有多少忠臣能将因为君王的猜忌或贬官,或命丧黄泉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在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即使到了今天,怀疑与猜忌也依然存在。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想法,那就改变自己。该离开的时候不要犹豫,该行动的时候不要动摇,及时止损,千万不要像范增一样,不明“去就之分”。
注:本文选自《古文观止启示录》 闫效平 著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可私信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