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声明:本文素材来自《大清刘罗锅》一书,反对转载,拒绝伪史,保证没有任何政治联想!中国的历史上,当官的无非有三类。一是白手起家,祖辈世代农民,寒窗苦读十几载,终于靠着“知识”改变命运走上仕途;二是官二代,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总有人可以拉自己一把,这种属于一出生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的幸运儿;三是虽然世代为官,却也有好的家风,靠着自己的真本事延续“官运”。
白手起家的固然可贵,但是作为官二代还能奋发图强也着实不容易,这就好比“明明能靠颜值吃饭却要靠才华”,乾隆年间的宰相刘罗锅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案例,他一生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有才华,二是清正。
回到刘罗锅的出身,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官后代”。父亲刘统勋,乾隆时期的“一枝独秀”,祖父,清朝高官,曾祖父,顺治年间已经是进士。家世如此显赫的刘罗锅并未自我迷失,而是传承了世代的好家风,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真本事考取功名走上仕途。
为官期间,不管官大官小,他在百姓的心中一直都是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包青天”,工作做得好,百姓赞赏,领导认可,可以说关于宰相刘罗锅的评价正面的有很多。甚至据说刘罗锅还把大贪官和珅搞倒,这话是否可信?
实际上,面对和珅,刘罗锅并非大义凛然,而是处处小心,有所收敛,因为他深知,凭他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奈和珅之所何。众所周知,乾隆时期,清朝的贪官不在少数,和珅有权有钱,而且无所欲为,群臣一般都是谈和珅色变。
朝廷上下,除了王杰,可以说没有人敢在和珅面前大声讲话。如此硬气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要么是同流合污,要么是避而远之,而刘罗锅就是避而远之的这一类。他的正直清政更多的是在地方任职期间,到了朝廷后,他便有所不为有所不言以自保。
一直到和珅倒台,嘉庆期间,刘罗锅在沉默多年之后,终于有所语,并且多次进谏忠言,为皇帝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一直到他离开人世。如此可见,刘罗锅其实始终心怀国家和百姓,只是终有身不由己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