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相信大家都知道,乾隆时期乃至整个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和珅虽不会治国统军,无甚功业,但却特别擅长于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还会为皇上聚敛银钱,供皇上支付各种不便公开动支国库的费用,故能博取皇上欢心。
这在乾隆四十六年废除“名粮”,增补绿营兵额,给武职养廉银上,表现得非常清楚。这时,乾隆八十大寿时以国库充盈,下诏要取消武将“名粮”,改为给与养廉银,增补绿营兵,每年要增加军费白银300万两。乾隆帝询问阿桂有何意见,阿桂奏称,费银太多,不应增补。乾隆不听其言,下谕说,现在国家“财赋充足”,“户部库银尚存七千余万两”,支付这新增的300万两,绰绰有余。著大学士会同九卿科道详议。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实行此法,故极力赞成。乾隆遂下谕批准大学士九卿等的复议,每年增支军费银300万两。
正因为和珅擅长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别宠信,成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
有了皇上的宠信和庇护,和珅身兼多职,位极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财、施刑、“抚夷”等方面大权,他便肆无忌惮地揽权索贿,乱政祸国。家里金银珠宝成箱成堆。如此丰厚的家产,自然会惹人眼红,会被小偷惦记上。虽然他是朝堂大官,家中防范很严,但是皇宫国库都有可能失窃,更何况是他一个大臣家中呢?
有一次和珅家中就遭了贼,丢失了很多金银珠宝字画等,唯独这些“拿布董”一个都没少,一百多斤重的东西,小偷看了也只有哭的份,偷不动也不好偷!这是为何呢,这个“拿布董”又是什么东西,这就要说道有钱人总是想办法把钱藏起来。那么多钱不可能就那样放着。
再说古时候的科学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银行没有保险柜没有密码箱子,现代这个有钱人都有自己的密码箱等,而在古代财宝都是锁在库房里,最多就是几把锁多派几个人看守。但是和珅家中的金银财宝实在太多了,他没有走寻常的路,将财宝锁在库房里,而是“另辟蹊径”。他将钱财藏进了支撑房屋的柱子里面,每一根柱子都是沉重万分,后来被抄家,撬开以后金光闪闪,把当时去现场查封的官员看了个目瞪口呆。
他还想到了一种独特的藏钱法子,就是藏在墙里边。和珅卧房里的墙是中空的,敲开外层里面就是由金条砌起来的金砖墙,码的整整齐齐的,不禁让人叹服。和珅所居住的恭王府里的财产具体有多少呢?当年嘉庆派人连续工作了六天六夜才将财产清点完毕,然后又花了七天七夜才将它们搬进国库。
和珅敛财敛多了,到了后来,这些金银在他眼中看来,其实跟废铁也没多大差别。他找来一个手艺极好的匠人,让这个匠人帮他把很多的金银熔化铸成一个个重一百多斤的金银球,并取名为“拿布董”,可能也就是为了防盗。没有想到还真是有用,这么重小偷看见只能眼红了,能看不能偷,这对于小偷来说那个中滋味。只能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