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凌迟”酷刑,但很有少人知道,清朝时期的凌迟并不是法律规定的刑罚,只是皇家私刑,这意味着凌迟这样的刑罚只能由皇帝决定是否执行,当然,慈禧作为清晚期实际掌权人,同样有权决定是否采用这样的刑罚。
帝王向来非常重视权力不可侵犯,曾国藩作为深谙官场之道的人,自然不会向慈禧做出任何有关是否执行凌迟的建议,这是僭越之举,曾国藩是万万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的,尤其是在这样的节骨眼上。
这里所说的节骨眼指的是什么时候呢?
主要是轰动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已成定局,清军正处于秋风扫落叶的状态。
从公元1850年开始,在广西金田村由洪秀全等人号召起义共同反抗清朝,声势浩大席卷全国,并且建立太平天国,史称太平天国运动。
在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分崩离析,而李秀成成为太平天国中后期的顶梁柱,在军事上取得一连串的胜利,比如连破江北江南大营、三河大捷等等,因为在军事贡献上表现突出,洪秀全将李秀成封为“忠王”,意思是忠心可鉴、万古忠义。
公元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终于攻克天京,李秀成带着洪秀全的儿子乔装出城逃命,结果在路途中被俘虏,落入曾国藩的手中。
曾国藩为什么如此紧张这个节骨眼呢?
做事深谋远虑、滴水不漏的曾国藩早已敏锐觉察到局势的变化,一旦太平天国被剿杀,也就意味着曾国藩的湘军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反而成为慈禧的眼中钉肉中刺,下一个受到打击的就是曾国藩本人,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何尝不明白,曾国藩要提前应对。
当曾国藩攻克南京城后,并没有为此期待已久的胜利举行庆功宴,而是马不停蹄地去布置任务,首先是命令手下建造八旗兵营房,当时很多人都对曾国藩的行为非常不解,接着曾国藩就上书朝廷,请八旗军队迅速来南京交接驻防事宜,并且请朝廷对湘军进行裁员。
曾国藩在呈递给皇帝的奏章中态度非常诚恳,并非虚情假意,说湘军常年在外作战,如今多数将士思念家乡,已经没有往日的战场威风,请朝廷恩准将湘军遣散回乡。
能够做到这样功成身退的人并不多,而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这也是曾国藩深谙官场之道的表现之一。正是因此,曾国藩在后世的评价非常高,比如梁启超老先生曾经给出高度赞扬: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
当太平天国祸乱天下时,慈禧将曾国藩以及湘军视为肱骨,一旦乱贼被灭,曾国藩自然也就失去他的价值,接下来慈禧肯定要制裁曾国藩。
当曾国藩的湘军占领南京后,这时是实力最强的时候,部下将士达到三十万人之多,整个清朝近乎一半的地盘都在曾国藩的控制之下,并且由于在官场上多年的经营,很多门生故吏都走上领导岗位,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官员很多都是曾国藩的私交亲信。
当时曾国藩手下一干人等都劝说他再向前前进一步,意思很明显就是让曾国藩自立称帝,比如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这些人都是对曾国藩忠心耿耿的,在众位心腹的苦苦劝说下,曾国藩始终保持拒绝的态度,最终“黄袍加身”没有重演。
曾国藩拒绝的原因曾经与曾国荃仔细讲说过,曾国藩认为人可以共患难,但是不能同富贵,现在是亲如兄弟,到时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
另外还要考虑到当时拥兵的其他人,比如左宗棠和李鸿章,虽然与曾国藩也有一定的关系情分,但是如果曾国藩造反,两位肯定会竭尽全力来替清廷剿灭自己。
从曾国藩的种种表现来看,他对当时的局势看得非常透彻,因此曾国藩是不会僭越干涉慈禧如何处置李秀成,不管是凌迟处死,还是斩首示众,曾国藩肯定是不会多说一句话。
李秀成未受凌迟酷刑是慈禧的意思。
慈禧太后对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是恨之入骨,虽然太平天国运动仅仅持续了十余年,但是将本就是落日余晖的清朝抖落掉最后的遮羞布,清朝已经捉襟见肘。
太平天国主要的起义将领在被俘虏后都受到严酷刑罚,比如天王洪秀全,虽然他已经去世,但是警示作用不能少,将洪秀全挖出来也要千刀万剐才能接触心头之恨,即使死后也要挫骨扬灰,就是曾国藩执行的,用大炮将洪秀全轰上天。
再比如太平天国中非常优秀的将领石达开,在被俘之后也是遭受凌迟酷刑,好在这位硬汉忍受酷刑仍然能够不吭一声,也让后世很多人对其敬佩有加。
李秀成是反对清朝统治的起义军将领,他曾经带着太平军将清朝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并且在清朝的疆域内攻城略地,一度占领着很多城池,这位让清廷头疼不已的反贼被抓,下场自然不用多说。
如果按照前期对太平天国将领的处置来推测,李秀成应该也是被凌迟处死,但是最终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慈禧想要借助李秀成来安抚太平军,尽快结束起义军的抵抗,恢复大清江山的平静。自从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清廷连年出兵与反贼作战,经过多年折腾国库空虚,如果再继续下去必定会花费更多无谓的金钱在清除余孽上。
如果清廷能够用安抚招安的形式将太平军残余势力全部瓦解,那对于清朝来说无疑很有好处。此时虽然清军攻破南京,俘虏了李秀成和很多太平军将士,但是清朝对于他们的控制力度仍然还很薄弱,这些人也并不是真心归降清朝。
在洪秀全去世后,李秀成为太平天国的支柱,李秀成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如果让李秀成忍受凌迟带来的巨大痛苦结束生命,很有可能会导致归降的太平军将士人心浮动,到时酿成兵变就得不偿失了。
慈禧当年直接给洪秀全和石达开等人最严酷的惩罚,主要是想警告那些从事反清活动的人,这就是以后的下场,主要目的是恐吓。此时,慈禧的想法不一样,主要是维护得来不易的稳定局面,因此对李秀成没有动用凌迟酷刑,而是斩首示众。
总结一下,李秀成最终没有受到凌迟酷刑,这是慈禧太后的旨意,并不是曾国藩在其中求情的结果,此时的曾国藩虽然风头正盛,但实际上已经岌岌可危,曾国藩是不会主动去碰这个霉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