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按照年号纪年法应该属于崇祯十七年。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的大事,大顺政权进入了永昌元年,清朝开始了顺治元年。而明朝的历史,却在这一年画上了一个句号。
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带领大顺军打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出逃不得,被迫自缢而死,持续了数百年的明朝也因为末代统治者的死亡而宣布灭亡。
按照中国古代一贯的传统,李自成本来最有可能在结束一个旧王朝以后,开启一个新的王朝。依照当时的局势来看,手握重兵的他也确实有这个能力。
可是命运似乎给李自成开了一个玩笑,在占领北京仅仅三个月以后,李自成就被迫撤出了北京城,并且在第二年的五月被杀。他的死亡,相当于宣告了这位农民起义军一统天下的壮举的失败。
那么李自成为何可以灭得了根深蒂固的明朝,却统一不了全国呢?接下来就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没有团结士绅官僚阶级从明初开始,朱元璋就任命当地的大户担任粮长,并且给予了他们一些特权,相当于承认了他们的地位。而经过明后期的土地兼并以后,士绅阶级进一步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了明朝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往往占有大量的土地,并且招募了很多的佃农,凭借着丰厚的财力,而在一地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据《明史》记载:“豪右之家,大者千百万,中者百十万,以万计者不能枚举”。这是明朝后期江南的现状,可以看出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富家大户。
而官僚阶级更不必说了,他们当中上至藩王、首辅,下到一县的县令,属于明朝的统治阶级,是实实在在的掌权派,牢牢控制着这个国家的话语权。而且他们的力量根深蒂固,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么李自成对待这些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策略呢?李自成当时采取了一个策略叫作追赃助饷。意思就是说把这些士绅阶级、官僚阶级的财产全部没收充作军费。
根据史料记载:“次日,拷掠乡绅,以官职大小定银数多寡,惨不可言”。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这么一来,这些人肯定就不干了。他们一看大顺政权如此的敌视自己,就意识到这绝不是自己的好靠山,与其被动挨打,不如起来反抗。于是很多本来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抱有期望的人,也开始了对李自成的反抗。
这些人如果抱起团来,他们对李自成形成的阻力还是不小的。
第二,没有足够重视清军前文已经说过,公元1644年,清朝正式进入了顺治的时代。经过了数代人的积累,此时的清军已经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
清军到底有多强,这一点从明朝在辽东的军事防御和与清军的数次交锋就可以看出来。明政府曾先后派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等人巩固辽东防线,并且当年松锦一战,明军大败。清军的军事力量可见一斑。
但是此时的李自成却并没有意识到清军会成为自己逐鹿天下最主要的对手。当他夺取北京以后,并没有把自己的主力部队放在辽东,用来防范清军南下。而是把自己的主力部队放在了西北、河南等地,用来防范明朝残余势力的反扑。
我们看一下他当时在山海关的军事部署就可以看出来,他是有都不把清军放在眼里。他当时只派遣了归降的明朝总兵唐通率领八千人马,负责山海关的军事防务。自己的嫡系部队则丝毫没有派到该地区进行防守,麻痹大意之心由此可见。
所以当之后吴三桂勾结清军进行反扑的时候,李自成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来抵挡他们的进攻,只能匆匆的西撤奔逃,把已经攻下的北京城弃之不顾。
第三,内部的短视李自成的短视在刚刚以上提到的两点中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了。这里要说的是,因为他对士绅阶级的弃之不顾,再加上缺乏对清军准确的判断,所以等于同时为自己树立了两个敌人。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清军对士绅阶级敞开了怀抱,并且极力招徕明朝旧臣,包括洪承畴、吴三桂等人,都响应号召,被清军纳入麾下。
这么一来,得到了关内士绅阶级和一大批明朝旧臣的帮助,清军先是突破山海关,占领了北京城,接着又趁机壮大自己的力量,迅速打开了征服天下的局面。
此消彼长,大顺军一步错则步步错,一直到第二年李自成被杀,大顺军宣告失败,再也掀不起什么大的浪花。
综上所述,李自成只能当一下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却当不了天下之主。
参考资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南明史》、《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