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以满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位世袭的封建王朝。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五部后,又陆续兼并了海西女真和海东女真,于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在兴京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称汗,是为清太祖,国号金,史称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76年的朱明王朝。在多尔衮的指挥下,清军挥师入关,镇压了农民起义和南明政权。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由多尔衮摄政)进入北京,即皇帝位,号曰大清,定鼎燕京,年号顺治。清王朝篡夺了明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继明王朝之后建立了其对中国各族人民的统治。
清朝皇室以爱新觉罗为姓,清世祖福临为大清入关后的首位皇帝。此后历经清圣祖玄烨(年号康熙)、清世宗胤禛(年号雍正)、清高宗弘历(年号乾隆)、清仁宗颙琰(年号嘉庆)、清宣宗旻宁(年号道光)、清文宗奕詝(年号咸丰)、清穆宗载淳(年号同治)、清德宗载湉(年号光绪)、清末帝溥仪(年号宣统)。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此后清朝国势渐衰,又经历三朝,到末代皇帝溥仪继位,又过三年,刚刚六岁的小皇帝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了。后金与清共历11世12帝296年。
清朝从立国到18世纪为其最强盛时期。在此期间,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加强国家权力、稳定中国国家版图、进一步统一全国的斗争:
1681年平定吴三桂等“三藩”,统一西南各省。1683年降服郑克塽,统一台湾地区。1690—1697年,三次击败噶尔丹,统一漠北(外蒙古)地区。1720年进军西藏,驱逐准噶尔,重新统一西藏地方。1722年进军乌鲁木齐,1759年削平盘踞新疆的分裂势力。
与此同时,1689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的中俄东段边界。1727年,清、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次年又签订《恰克图条约》,划定了中俄中段即西起沙宾达巴哈、东至额尔古纳河的漫长边界。
中国的疆域:西北至巴勒喀什池;西跨葱岭,到今巴尔喀什湖(巴勒喀什池)、楚河及塔拉斯河流域、帕米尔高原;北到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连西伯利亚;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东到海,包括库页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达南海的南沙群岛;西南到今云南、贵州、西藏,包括拉达克。所以说,清朝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国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统一。
清朝政府的构成,大体上沿袭了明代政权的模式,而加以增减变化。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当然是大清皇帝。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皇权强大,为以往历朝少见。作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入侵者的矛盾等特别尖锐、复杂,若不加强中央高度集权,不足以维持统治的现实。
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和准绳。中枢机构的大臣和地方督抚都不过是执行皇帝的意旨而已,不得有所造设。清朝中央政府(中枢)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军机处等构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初权力最高,但由于不利于皇权的有力运用,在康熙时已受到极大削弱,仅形同虚设,到雍政时就废除了。
内阁名义上一直是清代“赞理机务,表率百僚”的中枢首脑机构,位居六部之上,实际上仅代皇帝草拟上谕、诏旨,办理朝臣章奏等事,并无实权。内阁由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等组成,大学士相当于前朝的宰相,位置极高,协办大学士为大学士的副职。
雍正时设军机处,以处理对准噶尔用兵、平定西北的紧急军务。军机处虽不是清朝中枢正式的官衙,没有专管官员(军机大臣都是兼职),没有办公地点和下属官吏,仅在皇宫隆宗门内设有军机大臣值班房。因为军机处办事迅速又极为机密,有利于加强皇帝的个人独裁,对西北用兵结束后,没有被裁撤,反而变成正式的常设机构,而且权力更大了。
军机处刚成立时,只负责军务,此后,凡国家一切军政要务,都秉承皇帝谕旨进行处理。其位置虽在内阁之下,但从前内阁所办的要事都移至军机处了。军机处由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组成,均为兼职。军机大臣除亲王外,常在满、汉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官内由皇帝特别任命,首席军机大臣称“领班”。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五至八人。军机章京办理具体事务,分满、汉两班,各八人。
除了中枢系统之外,中央行政管理机关还设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各主管有关事务,各部长官(尚书)均满、汉各一。又设理藩院,管理内外蒙古、青海蒙古、新疆额鲁特部、回部以及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并分管一部分对外交涉事务。此外,还设立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关)、宗人府(管理皇族事务)、内务府(管理宫廷事务)等机构。
清朝中央官制在1860年以后又有一些增改。1861年,增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又称总署),主管对外交涉事务;设南洋通商大臣,由江苏巡抚兼(后改由两江总督兼);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1901年,清廷又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各部之首。光绪末年,清廷又统一厘定官制,将清政府中央官制定为:内阁、军机处、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等。
地方政权机构,最高一级是省。1840年前,全国分为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八行省,另有顺天府、奉天府因是京师和留都所在地,与一般府不同,其主官称府尹,以较高官职兼领。这二府皆视同省。省以外,还有若干特别行政区。如东北的盛京、吉林、黑龙江,就未建省;内蒙古、外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方被称为“藩部”。故,上述为省一级政区。
随着形势的变化,又有新的行省设置,如1884年设新疆省,1885年设台湾省(原为台湾府,隶福建省),1907年设奉天省(原名盛京)、吉林省、黑龙江省。
行省的行政长官是总督或者巡抚。有的省(直隶、四川)有总督无巡抚,有的省(山东、山西、河南)有巡抚无总督。其他省每省有一个巡抚,又有兼管两省或三省的总督,如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两省(台湾建省后亦隶入),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两省,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两省(新疆建省后亦隶入),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两省,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两省。
有的省督抚同城,如湖北、广东,有的省督抚分驻,如江苏。东三省建省后设东三省总督。总督地位较高,主管一省或数省的军民两政,巡抚只管一省的民事,但巡抚并不隶属于总督,他们同是封疆大吏,共同向皇帝负责。
省以外的省一级政区,由清廷另简要员治理,其形式与省不同。早前东北因未建行省,不设总督、巡抚,由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分管各该地区军民事务。
外蒙古地方,《嘉庆重修一统志》称乌里雅苏台统部,《皇朝续文献通考·舆地考》称喀尔喀蒙古,其辖境共包括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三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科布多所属七部、唐努乌梁海部。部以下设盟旗制度:旗是基层行政单位,长官称札萨克;若干旗每过几年会盟于某地,设盟长、副盟长各一人。
清廷在乌里雅苏台置定边左副将军,统管外蒙古各部官兵,并理三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民事,节制科布多和唐努乌梁海;又设库伦办事大臣,负责对俄贸易和交涉并理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民事。
1840年后,库伦地位日渐重要,那里不仅是漠北第一咽喉重地,设有俄国总领事,成为外蒙古内外贸易的中心,且是外蒙古佛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驻地,库伦取代乌里雅苏台作为外蒙古政治中心的形势已经成熟了。1913年《中俄声明文件》规定:“外蒙古自治区域应以前清驻扎库伦办事大臣、乌里雅苏台将军及科布多参赞大臣所管辖之境为限”,把库伦办事大臣放在第一位,就说明了库伦地位的变化。
新疆地方的军政长官是伊犁将军,治所设伊犁。其下设都统、参赞大臣等分驻各地。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蒙古族实行札萨克制,南疆维吾尔族地区,实行伯克制;但北疆汉族、回族人口集中地区,按内地办法设立府县制,该府县则属甘肃省管辖。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设巡抚于迪化(乌鲁木齐)。
青海地方居住着蒙古族和藏族,清政府派青海办事大臣进行管理,但青海办事大臣的驻地却在甘肃省的西宁府。西藏地方自东至西分为喀木、卫(前藏)、藏(后藏)和阿里四部,由清政府指定达赖喇嘛执掌西藏地方僧俗政务,并派办事大臣(通称驻藏大臣)督办西藏军政事宜。
省以下为府、县两级。在省和府之间还有道。道的长官称道员,它是协助布政使(通称藩司,负责一省民政、财政方面的事务)和按察使(通称臬司,负责一省司法方面的事务)掌管政务、监督府县的官员。道不是地方政府中的一级行政机构。府是省以下的地方行政机构,其长官称知府、可管理若干州县,对省负责。光绪年间全国有知府180多人。县是基层行政单位,其长官称知县,光绪年间全国有知县1300多人。
另外,还有厅、州的设置。厅本是府的分防单位,后来固定下来,多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其长官称同知或通判。有直隶于省的厅,称直隶厅,地位与府略同;隶属府的厅为散厅,略同于州县。州本是府属行政单位,因某些特殊原因而设置,略同于县;亦有直隶于省的州,称直隶州,可有属县,地位略同于府。州的长官称知州。
此外,在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设置土司制度,即以本地大户或部落首领治理本地民事,称土官,分文武职,可世袭,分隶吏部、兵部,而由地方督抚、大臣管辖。清中叶以后,逐渐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即撤销土官,改设州县官。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经济占压倒地位,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其基本的所有制。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是当时对立的两个主要阶级。到18世纪末,终于爆发了以白莲教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历时九年。19世纪初,各地起义还是连绵不断。19世纪中叶,金田起义掀开了长达14年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的高峰,也是这一时期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许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清政府虽然采取办法,如实行海禁政策,停闭江、浙、闽三处口岸,限定广州一口通商等,来限制、防范外国人在华活动,阻止外国侵略图谋。但是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已经走到末期,清王朝已渐趋腐朽,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面前,中国的大门还是被英国的鸦片和大炮撞开了。
【本文文字、图片分别来自于《中国古都城地图》《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乾隆三部曲·乾隆十三年》《乾隆三部曲·马上朝廷》《乾隆三部曲·乾隆晚景》等;致谢!】
本期推荐书目:中国古都城地图
推荐理由:
这本书通俗易懂地介绍了中国从三皇五帝到中华民国各历史时期(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主要政权的定都、迁都情况和历朝历代选择古都城的历史、地理原因,中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内建都情况,以及中国十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建都情况,并配附历代都城简图、迁都情况简图、行政区划建都情况简图、古都城图、帝王世系图等,使我们每一个人既能了解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建都情况,也可以了解中国版图上各个地方的古都历史。
作者:周强
开本:170*240
定价:128元
ISBN:978-7-5204-0858-5
审图号:GS(2020)2号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上架建议: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