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能地效忠祖国角度,分析张良辅佐刘邦建立大汉后,为何归隐?
创始人
2024-11-07 04:35:36
0

原标题:从本能地效忠祖国角度,分析张良辅佐刘邦建立大汉后,为何归隐?

汉高祖刘邦曾经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句话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能在军营之中出谋划策,让军队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我比不上子房。

这个子房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留侯——张良。

对于张良的评价,除了汉高祖刘邦的赞赏之外,还有句话叫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这句话通常用来指很厉害的计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句夸赞张良话都突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谋”。

“谋”是贯穿了张良一生的一个字眼。无论是前期跟随韩王成还是后来跟随刘邦他都是作为一个极为厉害的一位谋士出现的。

张良用他的“谋”帮助刘邦灭亡秦朝,最终建立汉朝。

这样一个谋士按理说应该封侯拜相,风头极盛才对,但是我们纵观汉朝建立之后的历史却发现,张良竟然并没有接受封赏,反而是辞官还乡,这是因为什么呢?

难道真是张良淡漠名利,还是另有原因?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张良的归隐之谜。

兔死狗烹,君王猜疑

纵观历朝历代,一些功高盖主的大将谋臣,建国之后总是少不了兔死狗烹,君王猜疑,惹来杀身之祸的局面。

汉朝也是如此,在打天下时无论你有多少功劳,有多少次救主公于危难之中,坐定天下之后,必然受到猜疑。

韩信更是如此,刘邦能够出蜀中,韩信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韩信,刘邦可能还在蜀中之地,愁肠满腹,不知道怎样与项羽匹敌。因为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刘邦有了与项羽一争的实力。

后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逼得虞姬自尽,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这也是韩信的功劳。当初,韩信想要帮助刘邦取得胜利,首先就要杀掉他的死对头项羽,所以韩信陈兵于亥下,想要在此地一举歼灭项羽,但是项羽拒不出兵。

不得已,韩信利用项羽冲动易怒的弱点,让人编造童谣传唱来激怒项羽,果然项羽出兵,项羽本来就好大喜功,打仗时也是如此,只知道杀人,没想到竟然被韩信包围,十面埋伏无路可逃,奋力杀出重围后,损失了不少士兵。

让项羽损兵折将还不算,韩信的最终目的是让项羽完全失败,到了晚上,张良吹箫,韩信军营中的将士大唱楚歌,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看到已经被韩信包围,虞姬也自杀身亡,项羽只能带领八百将士逃窜,最终在乌江旁边,结束了霸王的一生。

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和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来看,韩信的功劳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依然落得个被杀身亡的下场。

萧何月下追韩信,没想到最终换来了韩信未央宫里一命亡。

除了韩信,刘邦对于功臣加自己的连襟樊哙也是丝毫没有留有情面,虽然樊哙的结局要比韩信好太多,到时他也被刘邦猜疑,去掉兵权,将樊哙押解回京,虽然最后被放了。

但是据记载,刘邦本想杀掉樊哙,奈何不久刘邦就病死了,这样樊哙才捡回一条命。

历朝历代,一将功成万骨枯,皇帝杀功臣的故事已经太多太多。作为谋士的张良更是深谙此道,当然不能留在朝堂,等待着刘邦的降罪。

出身贵族,效忠故国

除了害怕兔死狗烹的结局,张良归隐,其实与他的出身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家中五世都是韩国宰相,如果不是最后韩国被灭,张良也会是下一任的宰相。

所以张良一开始并不是想效忠刘邦的,而是想要效忠韩王成,但是奈何韩王成,实力平平,军队又太少,根本不足以重新建立韩国,所以此时的张良为了给韩国报仇,只能另投明主——刘邦。

不得不说的是刘邦是对张良有知遇之恩的,就是因为这个知遇之恩,张良帮助刘邦建立大汉,建立大汉的同时,灭亡韩国的秦朝也终于彻彻底底的灭亡了,张良也算是报了灭国之仇。

所以从这方面看来张良帮助刘邦,也许不仅仅是为了刘邦,更不仅仅是为了人民不再受战乱之苦,而是为了自己曾经效忠的国家,为了报灭国之仇。

仇虽然报了,忠心不能丢,在张良的时代,贵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念旧,在张良心里,他可以辅佐刘邦成就帝业,但是想让他完全效忠显然是不可能的,他效忠的只有故国。

所以他辞官归隐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国仇家恨已报,心愿已经了了,也就不再想再理朝廷的尔虞我诈了。

帮助太子,刘邦猜疑

除了故国之思,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刘邦已经开始猜疑张良。

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又看不上太子刘盈唯唯诺诺,就想废了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听说此事,急忙命人寻求张良的帮助。

幸不辱命,张良让刘盈找商山四皓来帮助他,果然,刘邦看到刘盈身边的名士,心里觉得太子羽翼已经丰满,不适合再更改了,也就不再废太子了。

后来,刘邦听说是张良的计策,帮助刘盈保住了太子之位,更觉得张良心眼太多,和太子勾结太多可能有谋反的嫌疑,虽然最后刘邦并没有对张良采取行动(可能是不在朝廷担任官职的原因),但是猜疑之心已起,张良听说此事,从此更是闭门谢客,隐居起来。

如今已得全身计,不是他年博浪沙。

全身而退也许是张良最好的选择,归隐虽然没有荣华富贵,但有种豆南山下的悠然自得,也更有不忘故国从始至终效忠韩国的伟大情怀。

张良的归隐,是因对刘邦残杀功臣的心寒,更是因国仇家恨已报,对于内心最深处羁绊的释怀,也是因为刘邦的猜疑太重,如果不走,可能韩信的故事会在他的身上重演,官职与性命相比,还是生命比较可贵。

参考文献:《史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三国时期,蜀汉的实力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弱的。当时刘备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才答应了刘备。后人将这个...
窃国大盗还是近代化奠基者?袁世... 提到袁世凯,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他窃取革命果实,恢复帝制当上皇帝这件事了,他是一位很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有...
融汇东西方声乐艺术精髓,演绎“... 7月5日仲夏之夜,上海不止空间迎来了一场主题为“星夜”的声乐盛宴。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男中音歌唱家施...
原创 属... 属下将未婚妻送给上司,生下一子后,上司写信给妻子:回来一下吧 在以前,女子就是一个悲哀的群体。从小就...
原创 陈... 古代四大美女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了,在古代史上,四大美女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在这四人中,最为有名的肯定是杨...
原创 赵... 三国时期有一位充满着神奇的人物,他就是赵云,一直都让我们关注着,身上一直都有很多着好的与坏的争议,有...
原创 1... 前言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许世友将军以其铁血军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一个传奇。他严于律己,更严于待...
原创 如... 如果有幸生在清朝皇室,看看你是“亲王”还是“贝勒”马上揭秘 大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也...
原创 南... 南北分治:祸已临头才自悔,忠言不用亦徒嗟 陈朝中庶子虞荔之弟虞寄,流寓闽中,虞荔请诸陈主,召其弟入...
原创 北... #大有学问# 上世纪70年代,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的考古人员对大同市北部的梁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