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人们可能会遇到性别,年龄以及学历等多种歧视,而在古代社会人是真正的被分为了三六九等。在大多数朝代,文人也就是读书人的地位较高一点,他们可以通过考试选拨来实现自己的抱负,获得别人眼中的无上荣耀,而商人大多数时候地位却比较低。
在古人眼中,这些人没有为国家做多大贡献,而是通过投机耍滑来获取利益,是人们在择业的时候竞相避开的一个选择。但是一些大商人在汉武帝时期却有不一样的地位,他们不仅拥有了巨大的财富,而且还得到了不错的官位。君主这样做是出于什么呢?又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商业发展利于社稷
1、填补因战争而亏损的国库
西汉时期的帝王大多数是勤勤恳恳,不仅有能力而且为国家做了不少实事。至汉武帝时期,国家整体处于比较平和的状态,经过前面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家的实力也逐渐增厚,老百姓的日子也较为稳定。但是后来边境屡屡出现问题,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汉选择不断出征。
当时君主身边有才华和能力出众的将军,在他们的领导下,西汉西北和南边的领土问题日渐得到解决。不过经过多年的“折腾”,看似强大的国家,实则面临着亏虚。君王是一个有远大追求的人,他不仅想让国家外表强大,更想让国内更加富裕。但是仅靠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济很难起死回生,这时他遇到了能干的商人,给国家带来了新的转机。
2、强化君主对市井经济的控制
“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官为吏”,这是古代一直践行的选官标准。商人不受重用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西汉时此种情况有了好转,社会对此的约束力较低,越来越多的商人在商场上赚取了足够的金钱后,想到仕途中展示自己,同时也是为了给家族增添荣誉。桑弘羊等人愿意到帝王跟前进谏自己的想法。
这些商人提出可以官府控制市场中的生活必需品,比如铁制品,食用盐以及饮用酒等。当他们牢牢掌握这些物资的时候,大量的钱财就会主动流入到国家的财库中。他们的想法和其他官员相比,让人眼前一亮,而当它被实施的时候,立马就有了不错的成效。君主自然十分高兴,认为他们完全有资格来在此方面出任官员,替国家管理。
国家的富裕程度人们是肉眼可见的,天下的大部分财富向这个方向流动。“都内充殷,取赡郊野”这就是当时对国家富裕景象的描述。库房里面的钱关不住想流出来,多余的粮食已经发霉了也用不上。不管是夸张还是事实,充分表明国家在实施这样的举措之后,财力上面确实有比较大的变化。而这完全得益于商人另辟蹊径的点子。
从此商人在官场上更加常见,他们有的得到了极大的重用,官职甚至超过其他读圣贤书长大的人。他们也经常出现在能臣和帝王的身边,众多国家大事都有他们的参与。这种出身的官员,不仅在民间拥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丰厚家产,在仕途也有不错的成就。
二.富裕社会下暗藏威胁
1、官员大多有钱无才
在古代,做官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有才有学识可能只是成功的一半,另外一种是荫官,老祖宗为子孙们铺垫了一辈子。不管是哪一种对大多数人来讲都不是易事,对商人来说更是难以攀登。但是在汉武帝时,他们却可以比普通人更加顺利地得到官职。
这些商人往往愿意倾尽家里的积蓄来谋得一份差事,只要上缴足够数额的钱财就可以上任了,而选择这样做的人非常多。一方面,这可以变相地为国家带来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为了继续“捞钱”,国家需要设置出更多的差事和职位让这些人愿意买单。这时大量前所未闻的官职名称出现,让人瞠目结舌。
“入财者得补郎,郎选衰矣”,当时各种以郎结尾的名词出现,它们可能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官职,但是也有着一丁点的权利,至少比普通老百姓更有地位。当时一块小小的田,一个小小的马棚可能分别被不同的官管理,而且他们只需要管理一样东西。有职位就需要发工资,大量的职位对国家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2、官员大都重利轻民
很多商人在花了大价钱得到官位以后,他们想利用自己的职位来获取更多的利益,由于从前过惯了牟利的日子,所以很多人不会把造福老百姓做为自己的目的。他们贪婪的面目逐渐展现出来。由于以商出身的官员掌握着重要的生活物资,所以他们对这些商品设置了很高的价位。老百姓叫苦不迭,但是没有办法只能为此买单。
这些大大小小的商人,家里的富裕程度不一样,他们依据自己的财力得到大小不同的官职,但是腐败的风气却不分大小。当时帝王身边有非常受重视的人,他就是这样的出身。虽然很受重视,身在高位,监督他的人有很多,但是他依然不惧怕这些,做着和其他商人相同的事情。
由于大量的官员不作为,反而想以此谋利,长期下去,弊端展现在汉武帝面前。看似繁荣的景象,内部结构却十分复杂,利益链涉及的也更多。为了解决新问题,君主又需要想办法来弥补。否则,日益不良的作风会侵蚀掉近百年间铸成的城墙。
三、弊端愈显催君主变革
1、传统儒学读书者再被重用
以商出身的官员不是汉武帝想象的样子,反而又给国家带来了新的麻烦。这时人们更加认识到儒家教育的重要性,从这个教育系统走出来的弟子更能担当起大任。后来汉武帝在选拨官员的时候,颇为谨慎,他更加看重人的品行和学识,而不是满口利益至上的人。
儒者的地位在这个时期固然很高,且得到大家的尊重。太学在此时变得多了起来。弟子们在这里接受当时最为先进且受人敬仰的思想教育。它为国家后期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对治国理念有深远的影响,对老百姓的思想也有着深刻的熏陶。
这种有扎实学问的人才需要培养的周期较长,国家想大量重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想要解决眼前的问题,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之前的弊端也在慢慢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有志之士没有成为社会栋梁之时,那些腐蚀社会的不利因素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模。
2、设置监督官员职位
国家十分担心当时买官的人后来的表现,天高皇帝远,如果他们做了违法的事情,按照当时社会科技发展的状况,管理者是很难知道的。地方上有许多细小琐碎的职位,国家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偏远地区的官员,就推动了刺史职位的发展。
它类似监察员,职责就是到各个地方察看官员的业务能力。或者长期驻扎下来,对本土官们起到督促的作用,让他们不敢胆大妄为。它在初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里面难免有被行贿的人,按照这些商管的生活方式,他们是一个重要的贿赂对象。如果监察者跟着一起堕落,那么它不仅是摆设,反而又增添了人和财。
但是整体上来说,这种制度在此时发展的最为完善。这个有着特殊权利的官员虽然有监督的职能,却不能干涉。另外他的俸禄十分低,不过在职位上有建树的话,是可以提高待遇的。这样的方式十分高明,让在这个职位上的人能够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不是随意应付。
结语
汉武帝当时面对国家经济下滑之时,知人善用,利用商人的优点让经济死灰复燃,使国家进入全新的阶段。人们从中尝得了甜头,就任其这样的“人才”扩充。但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精英有一天变为了“祸害”,让国家重新陷入困局。
在后期,汉武帝积极地寻找新的措施来补救社会的不足,但是当时的政策遗留下来的问题已经有了扎根的形势,想要破解它,实为一件难事,且需要付出长久的时间。这个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是社会发展所避免不了的。
它的出现和解决办法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经验和教训,也给学习历史的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以史为鉴,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同时可以让人了解到更加多样的社会。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
《盐铁论》
《汉代的选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