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经历了一次长长的历史变迁,在古代社会,我国还是封建社会制度,皇帝是当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从秦朝到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明确记载实行封建制度的王朝。
封建社会制度不如如今社会开明,但也让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比如唐朝就加强对外经济贸易,使得唐朝对外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王朝共有十二位皇帝,统治者是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建立全国性政权。
皇太极平定三藩之乱,完成全国统一,为清朝繁荣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但清朝真正走向繁荣,还要从康熙说起。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是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少年时就挫败权臣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等,康熙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开创康乾盛世局面。
在封建时代,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是说一不二的存在,相信所有人都梦想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没有人不想做皇帝,帝王之家就更是如此。父亲成为皇帝后,孩子们之间的斗争就开始了,宫中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都是为了最后能得到皇位。
在争夺中胜利的,自然能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但那些在争夺中惨败的都是什么样的结局呢?大多数可能都会死于非命,那么康熙登基后,又是怎么对待这些兄弟的呢?
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共有8个儿子,康熙是老三,其中皇长子和皇四子早殇,成功活到康熙朝的兄弟共有五位,分别是老二、老五、老六、老七和老八。
顺治帝的次子福全出生时,皇长子就已经去世,因此福全出生就已经是名义上的皇太子,但福全却没有当皇帝的命。清史记载:“裕宪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幼时,世祖问志,对:愿为贤王。世祖异之。康熙六年,封,命与议政。”
福全无心政事,因此康熙登基后,将他封为亲王和议政大臣,后来还授命其抚远大将军,征讨噶尔丹,但因身为副将的皇长子胤禔冒进,使得军队受损,好在最后因为福全的领导胜利而归。
但康熙却将这次罪名全部安在福全头上,其实康熙也知道真相,只是这名兄长功高盖主,康熙不得不打压,最后福全不问世事,直到病逝,康熙悲痛不已。
皇五子常宁在康熙年间也被封为亲王,曾征战准噶尔,但最后落得跟福全一样的下场,同样都是被罢黜权力。但不同的是,常宁病重,康熙并没有很关心,死后康连个谥号都没给,可见康熙并不喜欢这个弟弟。
皇六子奇绶在康熙六年夭折,历史上对其并没有详细记载。皇七子隆禧是康熙最疼爱的一个弟弟,15岁就被封为“和硕纯亲王”,生病时康熙非常照顾,但二十岁就因病去世,康熙痛惜,三天没上朝。皇八子永干也是八岁就去世,历史上对其并没有具体记载。
康熙与雍正乾隆不同,雍正为皇权稳固,对皇室兄弟冷血清算,将其毒杀。乾隆为皇权稳固,对兄弟千防万防,虽然没赐死他们,但兄弟们也抱憾而终。康熙与他们不同,他即位后,仍对兄弟们照顾有加,虽然康熙同样惧怕兄弟们的实力会强过他,但康熙却用强大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可见康熙被称作“千古一帝”不是没理由的。
白居易在《后宫词》中写道“最是无情帝王家”,这首诗虽是描写宫女悲惨的一生,但也是对帝王无情的描写,帝王无情似乎已是常态,康熙对自己的兄弟如此有情有义,实属难得,由小见大,能完美处置好兄弟感情的人,在国家治理上,自然也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