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七月,明成祖北伐蒙古阿鲁台。回军途中,朵颜三名侍卫暗中与阿鲁泰通讯,于是顺便将其击败。成祖只是打击他的元气,意在教训他,并没有消灭他。
朵眼三味又称五粮哈三味。乌梁哈是一个古老的氏族名称,又称奥兰盖、乌梁河。最初分布于奥南河(今奥嫩河)、布尔罕山(今蒙古肯特山)至巴尔虎真山口(贝加尔湖以东)一带,与蒙古毗邻。成吉思汗崛起后,征服了它,成为蒙古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中叶以后,部分乌良哈人在东部封地多眼山(今大兴安岭南麓)一带定居。
三卫虽然名义上摆脱了蒙古统治集团的控制,成为明朝的附庸,但在整个明朝他们与明朝廷的关系始终是一种依附与反叛的关系,而反叛则难以预料。因而,无论明朝,所有蒙古各部都将其视为争夺的对象。明太祖设立夺颜三卫,意在依靠他们的实力来保卫边疆。但他又担心三名侍卫,于是命十七子宁王朱全坐镇大宁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名镇),指挥大宁都司麾下的侍卫。
1399年7月,明太祖、燕王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棣并不关心驻扎在辽东的各路明军,却害怕北方勇猛能干的夺颜三卫,于是想方设法将他们俘虏。十月,朱棣奇袭大宁。他在三侍卫的帮助下,诱捕了宁王朱权,将三侍卫收归麾下。朱棣从三卫的数万士兵中挑选了三千骑兵跟随他出征。他冲锋陷阵,而且颇有成效。
1402年6月中旬,朱棣攻克首都南京,即位称帝,明朝建立。成祖没有忘记三卫在战争中的功绩,于是将宁王朱权迁至南昌,迁都保定府,并将大宁之地赐给三卫。同时,成祖还实行优惠政策,向三卫提供牛、农具、种子、布料等物资,并开设马市进行贸易。成祖慷慨解囊的目的,是为了拉拢三卫首领和部族,使他们成为明朝东北抵御北元和南方侵略者的屏障。
但三卫却基于各自的利益,在明朝和蒙古(包括卫拉特)之间摇摆不定。谁强谁就倒向谁,与两个强国的局势格格不入。随着鞑靼人和瓦剌蒙古势力的振兴,三卫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他们不但暗中联络,还不时与他们联手入侵开放的边境。 1422年3月,蒙古封建主阿鲁台入侵并摧毁兴和驻前湖(今河北张北县)。
曲西尔河之战后,三卫与明朝的关系一度缓和;但势力稍有恢复后,又继续南下,侵占大宁、惠州、宽河等地。 1428年9月,明宣宗巡视边疆,到达喜峰口外。当他赶上吴良哈入侵边境时,将其击败,进一步加深了三名侍卫之间的怨恨。十五世纪末,东蒙古复兴。虽然三味族一直与他们关系密切,但他们时常遭到欺凌、袭击和杀害,过着无家可归的生活。
1549年,蒙古达赖孙苦登汗率察哈尔千户东进西拉木伦河(辽河上游),直接灭掉了乌良哈三卫。很快,罕哈部落(内喀尔喀)、右翼喀喇沁部落等封建领主也逐渐进入三卫地区,于是三卫部落逐渐分散在上述部落之中,再也不能“独善其身”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棣在途中击败夺颜三卫时,实在不是为了恩怨报恩,而是为了给反复无常的诸侯给予必要的教训和警告,以削弱他们的势力并维护边境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