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虽然后来当了国王,当了宰相,但年轻时却几乎是一个花花公子。他沉迷于打猎,不读书。他被认为没有未来。据《定命录》记载,有一天,一位巡抚想要如愿选女婿,于是召集州县文武百官,请算命先生算命。结果老师说只有姚国义的儿子才能成为伟人。巡抚颇为迷信,果真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当时还是黑帮的姚崇,引起了大家的嘲笑。这深深地刺激了姚崇,于是他“放鹰鹞,苦读为官”,开始日夜学习,最后在兵部任职。
通天万岁元年(696年),唐朝与契丹在河北交战,姚崇任兵部郎中。由于思路清晰,处理文书有条不紊,他很快赢得了武则天的赏识,升任兵部尚书。长安四年(704年),姚崇任丞相李旦府首席史官。当时武则天也想让他担任兵部尚书,但姚崇拒绝了。原因是姚崇担心身为丞相大臣,如果拥有过多的兵权,武则天会对丞相产生猜疑,于是改任礼部尚书。可见姚崇对宰相的忠诚,这也为后来辅佐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埋下了伏笔。
虽然姚崇站在李家一边,但神龙政变后,张柬之等人还是担心姚崇的哭声,问道:“现在是你哭的时候吗?今天就是你灾难的开始。” ” 姚崇在官场打拼多年,怎么可能不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但他实在无法抑制自己的悲伤:“我侍奉武则天这么久,作为一个部长,我对你有感情。讨伐奸臣,是臣子该做的事,我不敢有功。向我的老主子告别也是我身为大臣的职责。如果我因此受到惩罚,我愿意这样做。”
即使姚崇解释了这一点,不满的张柬之等人也没有放过他。不久,姚崇被贬为地方刺史,并从亳州迁往常州、徐州,离开了权力中心。然而姚崇的降职却因祸得福,因为京城很快就陷入了政治漩涡。中宗继位后,神龙政变五功臣掌握朝政。他们还被中宗封为郡王,史称“五王”。但五王得势不久,中宗就相信了武三思和韦皇后的谗言,解除了他们的宰相职务。张柬之只能回到相州告老,并被任命为相州刺史。最后五王因谋反罪被流放,下场十分凄惨。
与一时风头无两的五王相比,姚崇在自己的位置上沉寂多年,积累了再次崛起的实力。他可以回京,只是等待机会。终于,机会来了。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一行。李旦复辟唐睿宗,史称唐隆政变。一君一臣,原有的宰相班子面临重组重建。姚崇被太子李隆基推荐为宰相。新官一上任,姚崇就迫不及待地想改变朝廷风气,提出废除前朝的斜官任用制度。简单来说,谢凤官可以通过私人渠道获得官职。此举自然遭到了使用其他方式的官员的反对。这群人在睿宗面前撒谎,说废除咸丰官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怨恨,可能会再次引发政变,吓坏了睿宗,赶紧恢复了制度。
与此同时,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合作关系也破裂,两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姚崇作为李隆基的嫡系子孙,曾经提出要镇压太平公主的势力,所以此时他作为牺牲品被贬,成为神州刺史。先天元年(712年),睿宗宣布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自立为太上皇帝。但睿宗手中仍然掌握着巨大的权力。次年7月,唐龙政变的两个盟友终于彻底决裂。新皇帝李隆基亲自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平公主及其同伙,玄宗全面掌权。
开元元年(713年),玄宗以信丰县狩猎为借口召见姚崇,当场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同中书三品。姚崇再次出任宰相。在这次会议上,姚崇提出了“十句话”,并要求如果不同意这十项政策,就拒绝出任宰相。姚崇能如此自信,这十计自然不简单。针对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以来混乱的政局,用200多字概括了各方面的政策纲领。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稳定政局,如禁止亲属干政,推行仁政,缓解社会矛盾;二是整顿官员管理,取消斜衔,禁止皇亲在御史台及三省担任重要官员。鼓励异议并扭转政治气氛;三是改善财政,比如稳定边疆,禁止修建佛寺、道观等浪费行为。这十项政策被写在珍珠上,唐玄宗称赞并全部采纳。
君臣对时事认识的高度一致,是开元统治的第一缕曙光。姚崇上台后,在玄宗的大力支持下,基本实现了他的十大政策,实现了后武则天时代以来的拨乱反正,为开元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开元四年(716年),姚崇完成使命,辞去职务。五年后他去世,享年72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