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官场时,和珅是如何一步步走好,成为朝廷中的红人人物的?
和珅刚入仕时,是一名侍卫。
一次偶然的机会,乾隆看到了这位侍卫的文学才华,非常欣赏他,就将他调到他身边,做了一名禁军。
历史上的和珅是这样的
成为禁军后,和珅不断为乾隆解决各种问题,让乾隆看到了他各方面的才能,从而打开了官场的晋升之路。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皇帝的大臣哪个不整天担惊受怕呢?一个人言行稍有失误,丢掉官职、动了脑袋,是常有的事。
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和珅
而从乾隆四十年,和珅25岁出任禁军,到乾隆六十年,整整二十年,和珅一路晋升,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宫廷中的名人,权力很大。
和珅作为一位极受欢迎的大臣,他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大臣行为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和珅逆袭,成为一代宠儿的秘诀。
明确目标:和珅的职业规划
和珅一直是一个很有目标的人。
还在咸安宫官学读书的时候,和珅就明白,想要名利、出人头地,就必须积累才干,储备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只有这样,以后遇到重要人物或者接近皇帝的时候,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于是和珅努力学习,被嘲笑为“书呆子”,但他也学到了很多别人没有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和珅掌握了满、蒙、藏、汉四种语言。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清朝,人才辈出。
然而和珅家道中落,他没有靠山。如果他想实现成为成功人士的梦想,仅仅有天赋是不够的。
作为一个小人物,和珅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明白,如果自己不另辟蹊径,拥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就不会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都有“好学而后做官”的愿望。按照古代圣贤的教诲,这叫“成才,造福天下”。可以说,治国、齐家、平天下是传统文人的终极人生梦想。
然而,这恐怕不是和珅的终极梦想。
和珅坎坷的成长历程早已塑造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
被嘲笑、忍受屈辱的经历,让和珅对成功的想法非常执着。他想要的成功,是名利,是不如一人,胜于万人的权力,而且再也不用受人欺负。
终于,成为禁卫军后,他有了展现才华的机会,并得到了乾隆的赏识,在短时间内步步升迁。
然而和珅想要的还不止这些。他不想要短暂的荣华富贵,他想要长久的恩典。
此时的和珅有着异于常人的明确的目标和清醒的头脑。目前看来,和珅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清晰的定位。
明确了目标之后,和珅这样聪明的人就会知道如何与乾隆皇帝相处。 ——那就是充分了解乾隆皇帝的喜好,然后迎合他。
用当今职场的话说,就是充分了解老板的需求。只有充分考虑老板的需求,做事才有方向,避免犯错误。
你想想,皇帝一抬眼,你就知道他要做什么。他在审奏奏折的时候,一停顿你就知道如何回答问题,而且他说的也是皇帝最想听的。皇帝怎么可能不把这么得力的人留在身边呢?
乾隆皇帝不仅善战,而且诗词、散文、书法也颇有造诣。他确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师。
历史上的乾隆是这样的
宫廷里肯定有很多人知道乾隆喜欢诗词书法,但只有和珅把乾隆的喜好变成了自己的机会。
和珅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是乾隆皇帝和他的诗。
和珅还在咸安宫官学读书的时候,就对乾隆皇帝诗词的风格、典故、喜欢的词句了如指掌。
和珅真正接触到乾隆皇帝后,他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把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要以诗词、文学、书法为突破口,赢得乾隆皇帝的尊重。为了他。好印象。
为了迎合乾隆皇帝,他努力学习、写诗,并取得了很大的造诣。他偶尔会在乾隆面前表达自己对诗歌的偏爱,甚至在闲暇时也把自己视为“学者”。
与和珅同时代的钱勇曾评价他的诗:他的诗偶尔有好的台词,非常熟悉诗的节奏。
和珅的诗词都符合乾隆的审美情趣。乾隆读后怎会不喜欢呢?
二是仿乾隆皇帝的书法。
乾隆皇帝喜爱书法,和珅刻意模仿乾隆的书法。他所写的字,酷似乾隆的御笔。乾隆后期,一些诗词匾额干脆就留给和珅书写了。
我们在北京故宫崇华宫的屏风上看到的诗文是乾隆写的,故宫崇景殿上悬挂的御诗匾额据考证是和珅写的。由此可见和珅的书法造诣。
除了这两点之外,和珅还非常懂得说话的艺术。
虽说“良药口苦,对病有益,但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没有多少人愿意听到冒犯性的言语,尤其是像乾隆这样骄傲的国王。违背圣意的话,听起来会更加刺耳。
和珅深知祸从口出,所以在侍奉皇帝的时候,他总是提醒自己要擦亮眼睛,慢慢说话;说话时,他尽量说得委婉、愉快。
乾隆对和珅的话感到舒服、有用,因此更加喜爱和珅。
在与乾隆相处的过程中,和珅始终懂得察言观色,揣摩皇帝的想法。因此,在很多影视剧中,和珅都被塑造成一个没有本事,只知道拍马屁的小人。
但真正的和珅不仅善于观察人的言语,而且有真才实学,而且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才能帮助乾隆做实事。
能够迎合主子的意愿,解决问题,身为和珅的老大,乾隆君哪能不喜欢呢?
一心为皇帝排忧解难的和珅如今已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工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