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下旬,身在北京的毛主席望着前线的战报,神情十分凝重。此时,志愿军开展的第五次战役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我军已经实现了最初的战略目标,可此时的毛主席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毛主席经常会在办公室里等待着前线的战报,或者观察战场地图思索下一步战局的部署。可这一次,毛主席实在没有心情去考虑更多的问题,他焦急地等待了许久。
之后,毛主席连续给前线司令部的彭总打去了电话,电话里毛主席反复询问一个问题,那就是:“180师到底怎么样了?”
1947年,在朱老总的指挥下,晋冀鲁豫军区开始集中地方武装,组成新的野战部队。180师的前身第24旅就此诞生,两年后全军统一番号,部队正式改编为180师,隶属于第18兵团60军。
解放战争期间,180师跟随兵团一起南下,先后在西北、西南等地执行剿匪任务,经过长期的苦战,180师成为了该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并在执行任务期间立下了诸多功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80师作为入朝参战的部队之一,立即前往河北沧州泊头驻扎整训。经过短暂的休整后,在1951年3月,180师作为3兵团60军下属作战部队,跟随大部队一起进入朝鲜作战。
入朝后,按照上级制定的位置,180师经过10昼夜的急行军,按时抵达了伊川。这一次,他们将参与到第五次战役,这对于刚刚入朝的180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考。
当时,彭老总为了夺回战场的主动权,决定集中3个兵团的兵力,以及朝鲜方面的4个兵团,分别从两翼迂回包抄,争取能消灭敌军的主力部队。
后来第五次战役正式打响,根据战前的部署,60军作为中央兵团第一梯队,负责执行正面突击,牵制敌人的任务。
180师则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没过多久,180师投入到战斗中,第一阶段的战事进行十分顺利,各条战线的部队都打得很不错,180师也有着不错的表现。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全军都希望能尽快发起第二阶段的攻势。
第二阶段攻势正式开始后,3兵团很快就接到了作战任务,他们要负责切断西线美军与东线韩军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要阻止美第10军增援东线。
然而这一次,敌人的攻势十分凶猛,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手里的部队都被派到了前线,眼见局势紧急,王近山做出了一个决定:将60军下属的两个师分别配属给12军与15军,协助他们作战。
但就是这一决定改变了前线兵力部署,结果就是北汉江南岸,原本有60军一个军兵力负责的30公里宽的作战区域,一下子被抽走了两个师。
这一区域,仅剩下180师一万多人一支部队,而他们要继续按照计划去进攻精锐的美第10军。尽管此事十分困难,部队上下还是士气高昂,决定继续执行任务。
不过,第五次战役的美军也有微妙的变化,自打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之后,他就开始认真研究志愿军的打法。
经过长期的交手,李奇微根据志愿军后勤能力有限,作战时需要一次性携带一次作战的弹药补给等问题,开始制定反制的方案。
当时,志愿军的战线已经拉得很长,补给压力相当大,部队又没有制空权,一次性能携带的弹药顶多能撑一个星期。
于是,李奇微让部队与志愿军接触的时候,不断后撤,诱使志愿军继续推进,等到志愿军前线部队弹药消耗得差不多了,再进行反击。
第五次战役开始后,美军就一直执行这个方案,李奇微的战术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志愿军前线部队在开战后,因为作战十分顺利,各部队不断推进,这就使得部队走得越来越远。
很快,司令部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方的弹药物资已经很难跟上前线部队的速度,为了避免前线部队耗尽弹药,彭总立即下令部队停止进攻,全军开始有序北撤。
为了防止敌人趁机偷袭,撤退各部需要留一支部队负责阻敌。接到命令的王近山,立即让3兵团各部队开始北撤,而他安排的阻敌部队,正是60军。
当时敌军的行动十分迅速,美军集结7个军的兵力开始反扑,正面进攻180师阵地的美军部队就有3个军,其中还有美陆战1师等精锐。
为了执行阻敌任务,180师开始坚持战斗,部队受到美军的猛烈进攻,损失相当大。即便如此,180师也没有放弃阵地,可就在他们与敌人战斗的时候,180师师长郑其贵突然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情......
原本在180师侧翼,左右两处分别是15军与63军,以及兵团的预备队。本来,60军的作战区域就只剩下180师一个去维持过大的作战区,而到了后来,180师发现15、63军等部队已经按照上级的命令撤走了。
这下180师的左右翼出现巨大空档,美军也发现这个情况。之后美军24师立即占领了63军留下的空阵地,直接从侧翼开始迂回抄180师的后路。
郑其贵见状急忙向上级汇报,60军军长韦杰接到消息,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迅速让郑其贵连夜率部北撤。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3兵团向下级部队发了一个命令,要求各部队做好伤员转运的工作,在撤退之前先将伤员运走。
60军接到这个命令后,他们将这个命令理解为部队必须要先运走伤员,然后才能撤退。尽管形势紧急,60军还是决定执行兵团的命令,他们给180师下达新的任务,要求他们暂时放弃北撤,继续留在原地阻敌3到5天。
原本开始撤退的180师,接到了军部的命令后,立即放弃撤退,决定按照命令继续阻敌。眼见马上就要逃出包围圈的180师又留在了原地,美军迅速抓住了这个战机。
当时美军立即派出精锐快速机动插入180师的右翼,并且立即出动空军,直接封锁了北汉江的渡口,同时,陆战1师等部队也以极快的速度扑向180师左翼。
——这种情况下,180师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极为不妙,他们本来就已经与大部队整体脱节,成为了突出部分,若是还留在原地,那必然会被敌人彻底包围。
为了防止部队被彻底包围,师参谋长王振邦提议让主力过江,只留下少量部队在江南继续阻敌。尽管很多人都想要立即过江,避免被敌人包围,但郑其贵不敢违抗命令。没过多久,军里电令传来,要求他们继续在江南阻敌。
其实在这个时候,60军军长韦杰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他了解到180师的处境后,想要尽快与兵团联系,要求180师撤退。
可不巧,3兵团那时已经开始撤离,护送电台的部队在途中遇到空袭,结果3兵团司令部与下属部队失去了联系,韦杰一直无法联系到兵团。
最终,韦杰决定改变命令,他立即联系180师,冒着抗命的风险让他们立即渡江。接到命令后,郑其贵立即组织部队北撤渡江,敌军已经掌握了北汉江一线各主要渡口,180师只能冒险在一处险要,拉起三根铁丝开始渡江。
部队很快就被敌人发现,受到了敌军的袭击,大量的战士牺牲在渡江的过程中,好在部队还是成功过江。可此时的180师已经元气大伤,再加上连日奔波,部队都饿着肚子,武器也在渡江的时候受到了损耗。
好在180师还是渡江成功,韦杰立即命令部队,让两个团迅速向北沿公路进至马坪里北侧占领有利地形阻击敌人,一个团沿山上路到驾德山阻击敌人,掩护伤员撤退。
这样一来,部队就能渡江之后向北继续靠拢,敌人的包围圈暂时无法彻底封死180师的退路。可就在这天,失去联系的兵团终于恢复了与下属部队的通讯,他们立即给60军发去了命令,要求180师两个团在驾德山一线阻击敌人。
这道命令,再一次与60军军部的命令相反,如果180师能按照军部命令,尽快进入马坪里一带,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可韦杰得到兵团命令后,将电文转给了180师,郑其贵等人商议后,决定遵守兵团的命令。
他们让原先已经开始北撤的部队返回,结果180师主力,在芝岩里以南陷入了5倍敌人的重围。在那之后,尽管180师一度分散突围,开始朝着鹰峰一线突围,等待部队的增援。
可惜,60军下属部队相互通讯不畅,韦杰派出的增援部队,有的被敌军打退,有的一直没有收到消息,直到最后才接到命令。最终,180师在敌军的猛烈进攻下,不得不选择分散突围,全师一万多人,只有不到4000多人返回。
1951年6月,毛主席将前线的3兵团副司令王近山叫了回来,毛主席想询问180师到底出了什么事。王近山见到毛主席后,做了深刻的检讨,不久之后,毛主席又将韦杰叫了回来,两人在关于180师的事情上,谈了很长时间。
当然,180师的事情发生后,最生气的无疑是彭老总。自打部队被围之后,彭总就十分着急,立即让韦杰等人派出增援部队去救180师,可惜他们还是晚了一步。
当时彭老总在军部高级会议上极为生气,严厉批评了60军军长韦杰,不过此次战事若论责任,无疑兵团当时实际负责人王近山需承担。这次失利有多严重呢?
当时军委很多领导人,比如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徐向前等人都来找过王近山谈话,并语重心长的表示:你王近山是一员虎将,打定陶你是尖兵,千里跃进大别山你是先锋,善于打硬仗、恶仗,在朝鲜180师回撤失利,不是右倾问题,是指挥不当。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军委肯定王近山过去功劳的同时,也把这次失利认为是王近山指挥不当。对于王近山来说,180师的事情虽然过去了,但这件事还是成为王近山心里一个过不去的坎,对他的影响不小。
在这次指挥大兵团作战中,同时也暴露出来了一系列指挥问题。
在解放战争中,王近山功勋卓越,能打硬仗,啃硬骨头,按道理这样发展下去,不是够不到上将军衔。但朝鲜战场上这一重大失利,却让他受到一定影响。
而他本人也一直没有忘记这次失利,认为这是指挥大兵团作战时一个很好的教训,还主动揽责,曾在总结会上沉痛地说:“是呀,许多错误,彭总对指挥上的失误都作了自我批评。我 王近山算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