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这一仗,军长身中七刀,4个警卫员全部战死,战后却被撤职
创始人
2025-08-18 11:04:40
0

这一仗,军长身中七刀,4个警卫员全部战死,战后却被撤职

世人都说1932年的霍邱保卫战是一场悲壮之战。红25军军长旷继勋带领不足3000人的部队,硬是在孤城中与国民党精锐第4师周旋数日。那一战,军长身中七刀,四名警卫员全部战死,突围时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护送昏迷的军长翻越城墙。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在生死关头不离不弃的军长,战后却被革去军职?霍邱保卫战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当时的红四方面军内部,又经历着怎样的暗流涌动?

一、从川军将领到红军军长

1927年的一个深夜,四川阆中城外,一支约莫千人的部队正在悄然集结。带队的统领正是时任川军某旅上校旅长的旷继勋。就在这一夜,他带领所部秘密脱离川军序列,投入了革命的洪流之中。

这支部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几乎完整保留了原有的建制。从连到营,大部分军官都选择追随旷继勋。这在当时的军阀部队中实属罕见,原因却很简单:旷继勋在川军中素有"清廉将领"的美誉。

在此之前,旷继勋就经常接济士兵家属,甚至拿出自己的薪饷救助困难军人。他的副官曾回忆说:"旅长的房间比我们的还简陋,每天吃的也都是大锅饭。"正是这种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作风,让他收获了部下的忠诚。

投奔革命后,旷继勋的部队被编入红四方面军序列。这支有着正规军事训练背景的队伍,很快就在川陕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崭露头角。在一次次战斗中,旷继勋逐渐展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川军将领的特点:他善于针对地形特点布置防御,特别是在城池防守战中颇有建树。

1930年,因在磨角楼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旷继勋被任命为红四军军长。然而,这个位置并没有让他感到轻松。作为一名出身川军的将领,他深知在革命队伍中还需要更多的历练。

就在这时,张国焘来到了鄂豫皖苏区。张国焘对军队的改组很快就波及到了旷继勋。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张国焘宣布:为加强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决定将旷继勋调任红25军军长,由徐向前接任红四军军长。

表面上看是平调,实则是一次明显的降职。因为当时的红25军只有一个教导团的规模,而红四军却是拥有数个主力师的大型作战单位。但旷继勋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仍然专注于部队建设。

他带领红25军在皖西北地区开展游击战,逐步扩大革命根据地。期间,他特别注重发展地方武装,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建立起了一支以农民子弟为主的地方部队。这支部队后来在霍邱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2年初,随着形势发展,旷继勋看准时机,率领教导团一举攻占了霍邱县城。这个位于大别山北麓的重要城市,成为了皖西北苏区的前沿阵地。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座城市很快就会成为一场震撼人心的保卫战的舞台。

二、霍邱城下的重大抉择

1932年7月初的一个清晨,霍邱城头炮声隆隆。国民党第4师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城外,城楼上的哨兵清晰地看到敌军的钢盔在阳光下闪烁。这支由黄埔军校毕业生组成的精锐部队,装备着从法国购买的最新式哈奇开斯轻机枪,每个连就有九挺之多。

就在前一天,旷继勋召集了一场紧急会议。会议桌上摆着一份电报,是从方面军总部发来的。电报中说,由于主力部队正在麻城展开激战,短期内无法抽调援军。一位参加会议的干部后来回忆说:"那天的会议开了整整六个小时,大家都在为一个问题争论:是死守还是撤退?"

面对十倍于己的优势之敌,撤退似乎是唯一明智的选择。但霍邱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这里不仅是通往合肥的咽喉要地,更是皖西北苏区的重要屏障。一旦放弃霍邱,整个苏区都将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

当天下午,一位通讯员匆匆跑来报告:敌军在城外已经架设了火炮阵地。旷继勋立即带人登上城楼,透过望远镜,他看到了那些崭新的山炮。作为曾经的川军将领,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但他还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死守霍邱。当晚,他召集全体指战员宣布:"同志们,我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用鲜血守住这座城!"

接下来的几天里,霍邱城内展开了一场紧张的备战。旷继勋指挥部队在城内修筑了三道防线,每条街道都设置了路障和暗堡。他特别注意储备弹药,将城内所有能用的地窖都改造成了弹药库。

一位老战士后来回忆说:"那几天,军长带着我们挖战壕、搬弹药,从不间断。有一次我看到他的手上都是血泡,但他连包扎都顾不上。"

在准备战斗的同时,旷继勋也没有忘记转移机关和群众。他命令地方机关立即撤离,并组织群众向安全地带转移。但让他感动的是,许多群众主动要求留下来支援守城。一位老农说:"我们也要和红军一起保卫家园!"

7月10日,张国焘派来一位新军长蔡申熙,准备接替旷继勋的职务。但此时霍邱城已被团团包围,蔡申熙根本无法进入城内。而在城内,旷继勋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他将重要文件装进四个箱子,派出四名通讯员分头突围,确保至少有一份能送到上级手中。

当晚,敌军的探照灯不断扫过城墙,时不时还有炮弹落在城内。在昏暗的油灯下,旷继勋和战士们一起擦拭武器,检查弹药。没有人说话,但每个人都明白:明天,将是一场生死之战。

三、血与火中的生死较量

1932年7月11日拂晓,霍邱城外的炮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国民党第4师的炮兵阵地上,十几门山炮同时开火,密集的炮弹像雨点般落在城内。

在这场血与火的较量中,霍邱城内的百姓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当清晨第一轮炮击结束后,一支由五十多名老人组成的"担架队"自发组织起来。他们穿梭在弹雨中,将伤员从前线转移到后方的临时医院。一位名叫王德贵的老人,当天就救出了八名重伤员。

城内的妇女们也纷纷行动起来。她们组成了"饭团队",为守城战士送去热腾腾的饭团和开水。有位六十多岁的张婆婆,儿子就在教导团当战士。她不仅自己加入了"饭团队",还把家里的粮食全都捐了出来。她说:"只要能帮红军守住城,这点粮食算什么!"

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廖荣坤率领的红75师正在向霍邱方向急行军。这支部队在接到命令后,连续六天六夜进行强行军,终于赶到了霍邱城外。

旷继勋的四名警卫员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他们分别叫刘学智、王明亮、李德胜和张志远,都是从川军时期就跟随旷继勋的老战士。在城内巷战最激烈的时候,他们始终守在军长身边。

一位幸存的战士后来回忆说:"那天下午,敌人的一个连突然从侧面杀来,警卫员刘学智第一个冲了上去。他用尽最后一颗子弹,然后扑向敌人,用身体挡住了射向军长的子弹。"

在城内,一支由十几名伤员组成的"特别小组"令敌人胆寒。这些伤员本该在医院养伤,但他们执意要求参战。他们将手榴弹绑在身上,埋伏在街道拐角处,专门伏击敌军的冲锋队。

更令人感动的是城内百姓的支援。当子弹打光时,街坊邻居们就把家里的铁器送来,让红军战士临时打造成简易武器。一位铁匠师傅带着两个徒弟,在炮火中坚持给战士们修理武器,直到被一颗炮弹夺去了生命。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当弹药即将耗尽时,旷继勋下令部队改用冷兵器作战。他亲自带头,手持两把大刀冲在最前面。就在这时,一队敌军突然从侧面包抄过来,四名警卫员同时扑向军长。在这次遭遇战中,四名警卫员全部壮烈牺牲,而旷继勋也身中七刀,昏倒在血泊中。

当夜幕降临时,霍邱城内的战火依然在燃烧。在这场惨烈的巷战中,红军战士们用尽了一切可以用的武器。有的用光子弹后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枪托碎了就用牙齿和拳头。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战士们的血迹。

四、生死一线的突围之战

7月12日深夜,霍邱城内的战斗已经持续了近40个小时。在城西的一处民房里,几名战士正用破布条给昏迷的旷继勋包扎伤口。他身上的七处刀伤仍在渗血,发高烧的身体滚烫如火。

此时的霍邱城,已经被打成了一片废墟。街道上到处都是弹坑,许多房屋被炮火夷为平地。而更为严峻的是,城内守军的弹药已经几近耗尽,连最后一箱手榴弹也只剩下几枚。

一位参与突围的战士回忆说:"那天晚上的霍邱城,到处都是火光和爆炸声。我们只能靠着月光辨认方向,时不时还要躲避敌人的照明弹。"

在这种危急时刻,红军指战员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组成人墙,护送重伤的军长突围。当时的情况是,敌人的机枪火力点封锁了通往西门的所有道路,而西门外的湖泊是唯一可能的突围通道。

战士们分成两队,一队负责吸引敌人火力,另一队则护送军长。为了掩护突围,一些伤员主动请缨担任掩护组。他们说:"我们伤得这么重,已经拖不了多远,不如用最后的子弹为同志们争取时间。"

突围开始时,一百多名战士手挽着手,排成了三道人墙。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运送军长的担架队挡住敌人的子弹。一位老战士后来说:"那天晚上,我亲眼看见,每当一个战士倒下,立刻就有人补上去,人墙始终没有断开过。"

最惊险的时刻出现在西城门。由于城门已被炸毁,只剩下一段断壁残垣。如何将昏迷的军长安全送下城墙,成了一个严峻的考验。一名叫李国华的营长想出了办法:用绳子做成简易的吊床,将军长从城墙上缓缓放下。

就在这个过程中,敌人发现了突围的队伍,密集的弹雨立即扫来。李国华咬紧牙关,死死扣住绳子,即使身中两弹也没有松手。等军长安全落地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双手已经被绳子磨得血肉模糊。

突破城墙后,队伍还要渡过城西的湖泊。天气炎热,伤员们的伤口在水中泡得生疼,但没有人发出一声呻吟。一位会水性的战士,用绳子拖着旷继勋游过了湖面。

这次惨烈的突围战,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城内战斗的近3000人中,最终突围成功的只有100余人。但让人动容的是,这些幸存者几乎都带着伤。一位记录者后来写道:"那些伤员的绷带,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有的甚至是用撕碎的军装临时包扎的。"

突围部队最终撤到了金寨县的山区。这时,旷继勋才从昏迷中醒来,而他的第一句话是问:"还有多少同志跟着出来了?"

五、背后的政治较量

1932年8月的一个清晨,在金寨县的一间简陋房屋里,蔡申熙正式向旷继勋宣读了革职令。此时的旷继勋,身上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这份来自红四方面军总部的命令,对霍邱保卫战只字未提,只说因"指挥不力"而撤销其军长职务。

在场的还有几位红军干部,他们都保持着沉默。一位参加会议的干部后来回忆说:"那天的气氛很压抑,大家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人事调整。"

事实上,这场革职风波的背后,是一场更为复杂的政治较量。早在霍邱保卫战之前,张国焘就对旷继勋的存在颇为忌惮。一位曾在红四方面军工作的老同志透露:"张国焘一直担心旷继勋会成为第二个徐向前。"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此前的白雀园整风运动中,旷继勋就曾公开反对张国焘的某些做法。更重要的是,旷继勋在部队中享有很高威信,许多老战士都把他视为贴心的"老大哥"。

在宣读革职令的同一天,张国焘还下达了另一道命令:将幸存的红25军教导团战士分散编入其他部队。这个决定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一位老战士说:"我们在霍邱血战了这么多天,现在连建制都保不住了。"

但张国焘的政治手腕远不止于此。他开始在部队中散布一种说法:霍邱保卫战的失利,证明了旷继勋"缺乏指挥大规模作战的能力"。这种说法很快在部队中传开,一些人开始质疑旷继勋当初坚守霍邱的决定是否明智。

这场政治风波的影响很快蔓延到了整个鄂豫皖苏区。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有人提出要重新评价霍邱保卫战的得失。但这个提议很快就被张国焘否决了。他在会上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总结教训,准备第四次反围剿。"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戏剧性。就在旷继勋被革职后不久,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遭遇重创。一些老同志开始重新审视霍邱保卫战的意义。一位参加过战斗的指挥员说:"如果不是霍邱之战牵制了敌人的主力,我们在其他战场上的伤亡可能会更大。"

1933年初,在一次名为"小河口会议"的重要会议上,旷继勋再次站了出来。这一次,他和其他几位军事指挥员一起,公开质疑张国焘的某些军事决策。这次会议成为了红四方面军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多年后,当有人问起霍邱保卫战时,一位亲历者这样说道:"那是一场注定要打的仗。当时的形势,不允许我们放弃那座城。"而对于旷继勋的革职,这位老同志只说了一句话:"有些事情,还是留给历史去评说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二里头、殷墟……“考古中国”重... 中国国家文物局26日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南省洛阳市二里头遗址和安阳市殷墟...
原创 1... 1956年4月,在北京体育馆举行了一场全国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到场的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还...
工作坊征集 | 动物与帝国:作... Call for Proposals: Animals and Empire. Provenance...
原创 虽...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时候打扮得多了,我们就真的会不清楚小姑娘最初的本真模样了。比如,有一些...
原创 如... 杨坚出身关陇贵族集团,前身是北魏武川镇将士,其父杨忠是西魏及北周开府大将军之一,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是...
一起“充充充”!是“智慧工地”... 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 春秋战国时期,在现在的四川境内有一个诸侯国叫充国,意思是“仓廪充盈之地”,这就是...
原创 1... 进入1949年后,国共两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期处于弱势的人民解放军壮大至300万人,国民党...
牛路冲遗址被确认为商代早期城址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牛路冲遗址发掘咨询会近日举行。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考古研究所、湖北大学、广...
原创 从... 蔺相如,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原为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后通过二个事件:“完璧归赵”与“渑...
原创 三... 孙吴治下的区域和曹魏同样富庶?题主是在做梦吗?可以说,在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之前,南方的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