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本文大约17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萧何,原为秦王朝下沛县的行政吏。
陈胜起义后,沛县县长打算响应,萧何、曹参试图说服县长联合刘邦一起,县长起疑,决定不跟随,准备杀萧何这二人,认为他们是内鬼。萧何曹参害怕,立即逃跑,投奔刚起义不久的刘邦等人。
【攻占秦王朝宫殿,搜户籍档案和地理图册】
公元前205年,萧何等人随刘邦攻占函谷关,秦王朝首都咸阳也随之落入刘邦手中。将领们一窝蜂闯入秦王国的国库,像强盗一样,大秤分金,小秤分银。
只有萧何,直入宰相府,收集全国的山川图册和人民户籍档案,妥为保管,借此了解天下险要关卡、财富和人口分配多寡。
萧何这个举动,为前线部队在粮草运送、士兵组织输送、国民发生饥馑提供决策基础。
【萧何说服刘邦入汉中,积蓄力量】
刘邦鸿门宴逃脱后,项羽贬楚王芈心为义帝,自称西楚霸王,然刘邦则被封到巴蜀、汉中地区。
刘邦异常愤怒,欲与项羽一战高下,萧何微微一笑:“既然到汉中当王,总比送死要好吧。”刘邦反问他为什么,萧何一番细说,刘邦醒悟。
遂率三万士兵和几万愿意跟随人员翻山越岭进入汉中地区,积蓄力量。
【萧何两天两夜追回韩信,力举统帅职位】
韩信因为监斩官夏侯婴刀下留有一命,并当粮食总监,韩信和萧何熟悉了,经常讨论军国大事,萧何十分钦敬。
刘邦自到汉中后,将领士兵们,流涕悲歌,思念家乡,很多人在途中逃走,而韩信逃走的原因却是因为自已的前途可能到此为止,于是也弃职而去。
萧何知道后,立即上马去追,共花了两天两夜才把韩信追回。
此事让刘邦极度震惊,重新认识韩信。
择良辰吉日,沐浴斋戒,设立高台,登台拜将,韩信成为西汉王国的统帅。
千古以来,将士高光一刻也不过如此。
【萧何调兵遣将,为前线不断输送士兵,补充粮食】
刘邦率四十万军队攻入西楚王国首都彭城。
谁料,西楚霸王项羽率三万精兵千里反杀刘邦三十万士兵,血流成河,尸体堵塞河道,刘邦不停逃亡。
汉国兵团大败信息传回后方萧何那里,萧何异常沉着冷静安排所有后续事情。
不但加快在关中征集的应除役而尚未除的老弱残兵,这帮士兵要不少于23岁,要不大于56岁,一批批全部输送到前线荥阳,而粮食补给从不缺乏。
多年征战,因为有新鲜血液不停输送,有此强而有力的后勤补障,刘邦一次次重振声威。
【萧何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定律例】
西汉王朝建立,刘邦对一帮功臣论功行赏,加候封爵。萧何先被封为酂侯,采邑户数八千户,将军们都略有微言,认为萧何不配这个赏赐。
当封爵完毕后,刘邦下诏,制定第一等功勋十八人的名次,而萧何则排在第一位,大家哗然,认为不配。
礼宾官说到:“皇上与西楚打了五年拉锯战,不知道有多少次,军队丧失,甚至逃亡,萧何不断补充士兵,粮草全靠萧何补给;皇上在山东一度溃败,萧何却坐镇关中,等待他随时回来,这种功劳是万世的。”
众人信服。从此之后,萧何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后来,封萧何为相国。
西汉王朝命萧何制定法律,跟功臣共剖符信,做丹书铁券,妥藏在皇家祖庙的石屋金柜之中,虽然每天忙碌,没有片刻休息,但创制度,规模宏远。
【疑萧何受贿,囚监】
萧何因为首都长安地少人多,御花园却有很多空地,荒芜在那里,十分可惜,于是请求拨付给平民作为农田,官员们也可以不去那里割草,农民只需要上缴粮就可以了。
刘邦知道后怒斥,认为萧何贪污受贿。
而皇城保安司令力保萧何。
刘邦听了,羞愧于心,只是面子抹不开,但是当天仍然释放萧何。
再看看萧何生前购买的土地,都在穷乡僻壤,住宅从不修建围墙,他说:“子孙贤明,会效法我的勤俭。子孙顽劣,这些贫田荒屋,权势人家也不会夺取。”
【结语】
萧何是西汉初期的定海神针。虽说韩信的死,与萧何脱不了干系,但萧何为西汉王朝建立与保持稳定一直呕心沥血,勤勉工作,而世人一直误认为萧何为保命而故意贪污,实属错误。萧何死前,推荐曹参担任宰相职位,为刘盈管理朝政保驾护航,一心为公,不会因私人恩怨而扰乱朝政稳定。
与张良后来飘然出世不同,萧何选择一直为西汉服务,儒家思想的谦恭谨慎尽得刘邦欢心。从西汉开始,确认了儒家思想为一“尊”,从此没有再出现百家争鸣盛况。
相国人夸佐沛公,
收图运饷守关中。
不知用蜀为根本,
此是兴王第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