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南北朝,一般认为北朝最好的国王就是北魏的拓跋焘。毕竟北魏真正统一北方是在拓跋焘统治时期。北魏历代皇帝其实更像是割据王朝的君主。如果没有拓跋焘,北魏其实只是十六国中的第十七国。南朝最杰出的皇帝非刘裕莫属。当然,很多人都认为南辰的陈霸先比刘裕更强。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陈霸先死的时候,南辰还是皇帝。一个基层朝廷被陈文帝搞得惨不忍睹,奠定了南辰的地位。
很多人都会感叹命运的捉弄。如果南朝皇帝刘裕知道的话,相信他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他死后不久,继任者刘义夫就被废黜了。
1、刘宇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树立威信。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比晋安帝更适合当皇帝,刘裕积极发动对外吞并战争。十六国中,秦、南燕姚氏被刘裕率领的晋军消灭。
二是消除隐患。刘裕虽然通过战功树立了威望,但也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因此,当刘裕有机会称帝时,他已经年事已高了。刘裕也知道,如果他登基不久就去世了,就会有野心家以恢复晋朝的名义推翻他的朝廷。所以为了结束这一切,刘裕选择了杀掉金朝宗室。
2、刘义夫被杀
果然如刘羽所料。刘裕推翻东晋,建立刘宋三年后,刘裕病重。此时,刘裕的太子刘义府还未成年,刘裕担心他无法坐稳皇位,于是为他安排了四名辅政大臣辅佐刘义府,直到他能够亲政为止。
当然,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惊人的魔咒,那就是辅臣和少帝之间必然存在矛盾,而且结局通常都是不愉快的:要么少帝铲除辅臣,要么辅臣废黜。年轻的皇帝。因此,皇帝本人也不愿意为继任者设立辅政大臣。但很多事情并不只是意味着如果你不想做就不能做。毕竟,设立辅政大臣的本质是出于无奈。
其实对于刘义夫来说,他应该做的就是选择忍耐,长期忍受,直到到了亲政的年龄。毕竟刘裕设置了四位辅政大臣,这意味着权力分散在四人手中。很难造成一家独大,甚至拖延皇帝执政时间的局面。因此,从长远来看,形势对刘义夫是非常有利的。
但刘义夫行事轻浮,喜欢重用一些小人。四位辅政大臣很清楚一个危机:刘义夫如果有智慧就好了,但他却显得不明智,而且依附小人。一旦刘义夫亲自掌权,听信小人的怂恿,那么四辅臣的前途恐怕就不好了。于是四辅臣研究后,商定:废刘义夫,立太子为帝。
刘义府没有能力反抗辅政大臣的阴谋。辅政大臣成功废黜了刘义府,不久又刺杀了刘义府。刘义府被废后,辅臣拥立刘义隆为帝。这就是刘宋时期的宋文帝。
文帝被认为是刘宋历史上一位英明的君主。四位辅政大臣也觉得刘义隆是一个大度的人,所以他们选择了支持刘义隆。
三、文帝的反击
宋文帝虽然得到了支持,但他也颇为不安:刘义夫被杀的原因,与后世秦桧谋杀岳飞的原因类似。都是没有根据的:辅臣担心自己日后会被刘义府所杀,所以先下手为强。也就是说,刘义夫无意加害这四位大臣。只是四大臣觉得刘义府会害他们,所以以此为理由,杀了刘义府。宋文帝觉得,如果自己不小心的话,自己可能会遭受这样的痛苦。
所以,基于刘义夫的悲剧,宋文帝选择了忍让,分了四大臣。文帝即位第三年,文帝处死了徐仙之、傅良、谢徽三位大臣。剩下的檀道济也在十年后被文帝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