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对于这位人物的描绘演绎都是精彩绝伦的,因为她本身的故事就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地推敲和琢磨,她是清朝最后的一位皇妃,她也是一位敢于走在历史潮流前沿的女人,民国的媒体将她的行为称之为“皇妃革命”,她便是宣统皇帝的皇妃——额尔德特·文绣。
文绣是一个大胆明白且理智的人,大节不亏,敢于反抗,她的一生从贫困艰难到荣华富贵再到受尽虐待屈辱,最后过上平淡的生活。似乎人生的大起大落都被她尝尽了,这位敢于和“皇帝”离婚的女人到底经历过怎样的人生?我们也许能通过这篇文章浅显地窥见一丝丝文绣的人生,也能尝试和文绣共一段情。在文绣写过的一篇名叫《哀怨鹿》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庄子说过,宁愿在贫贱的泥塘中,做个清醒的人,不要在浑浑噩噩中,做个高贵而安逸的行尸走肉。”这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文绣是一个有才华且饱读诗书的这样一个女子,在当时,她借用鹿来表明自己的苦闷,连后来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当中,也称文绣是一个有知识和才学的人。
差点成为皇后的文绣额尔德特·文绣出生于1909年,她的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礼部尚书额尔德特·锡珍,在文绣祖父还在世的时期文绣家底殷实,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殷实的家庭,文秀的父亲并不像她的祖父那样官至高位,甚至要详细说来文绣的父亲额尔德特·端恭一生不得志,除此之外她的父亲在吃喝玩乐方面做到了极致,很快就将父亲以及祖上为后世留下来的家底全数败光。
额尔德特·端恭娶了一位姓蒋的汉人妻子,后来便生下了文绣及其妹妹文珊,文绣生下来的时候,家道便已经中落了,父亲的挥霍无度让文绣生下来就是贫苦家庭,而后父亲额尔德特·端恭早逝,留下妻子蒋氏一人抚养孩子长大。
即便是家道中落,生活艰难,但母亲依旧十分注重文绣的教育,1916年文绣进入私立小学上学,在上学期间她不再是额尔德特·文绣而是普通的学生傅玉芳,对于文绣来说用上傅玉芳这个名字就意味着她的生活是她自己想要的样子,在学校的文绣表现很好,不管是什么科目的学习文绣都名列前茅,在学校里文绣感觉到很快乐,她喜欢学习,喜欢诗词,喜欢吟诗作赋绘画。
然而这样的生活对于文绣来说却没有持续多久,1921年当时还居住在皇宫里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到了应该要娶皇后的年纪,于是以清朝选秀女制度进行的最后一批秀女以照片的形式被送进了皇宫里。当时的文绣五叔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擅自将文绣的照片送进了宫,清朝的秀女选拔制度是:秀女不看重外表的样子,但必须要才学出众,品德优秀。而喜爱读书的文绣得到了大多数人的保举,溥仪也在众多的照片之中选择了这位才学品德得到大家保举的秀女。
但是文绣现在的家庭却让她在成为皇后的路上,被否定了。当时在溥仪选出文绣作为皇后的人选时,后宫的皇太妃们发出了自己的意见,皇太妃们觉得作为皇帝的妻子怎么可以是贫困家庭的出生呢?这样的皇后只会有失皇室的颜面。没有实权的溥仪听着皇太妃们的言语,任由她们去决定该由谁成为他的皇后。最后蒙古副都统,宫廷内务大臣郭罗布·荣源之女郭罗布·婉容成为了最终皇后的人选,婉容和文绣一样受过教育,不过相对于文绣的家庭来说,婉容就显得富裕了很多,婉容的父亲对婉容的培养远远超于文绣的母亲对文绣的培养,因为家境富裕,婉容除了学习琴棋书画以外,还学习英语,她的父亲荣源还专门为她聘请英国人教婉容英语。
自然而然,一切都好过文绣,而且还得到了皇太妃们支持的婉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名存实亡的大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后,而秀女选秀制度中规定所有被皇帝选中的人都不得再嫁他人,因而被溥仪选中的文绣在1922年比婉容早一天嫁进了皇宫,被封为“淑妃”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妃。 皇宫生活的不易嫁进皇宫时的文绣才年仅14岁,对于皇宫的生活和这位她从未谋面的丈夫文绣也充满想象,在大婚的第一夜,溥仪并没有和她共处一室,他掀起了文绣的盖头,轻轻撂下一句话“今晚,你好好歇息吧!”便离开了文绣所居住的长春宫,新婚的第一夜,文绣似乎感觉她的这位丈夫并不喜欢她。而第二天婉容进宫后溥仪也是一样的行为。
在文绣和婉容进入皇宫生活后,也许是出于对这两位“妻子”的愧疚也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溥仪经常会在文绣和婉容的宫中走动,久而久之溥仪发现这两位妻子都有不同的风格,文绣擅长传统诗词,但文绣却不是死板生硬的,她更加地跳脱活泼,经常能和溥仪对诗作赋,谈论文人历史,而婉容则是另一种风格,她喜欢西洋来的东西,但同时又是端庄典雅。
这样的两位风格各不相同的后妃,对于溥仪来说正好契合了他爱玩乐的性格,也满足了他的需要。起初的溥仪和文绣也是相敬如宾,虽然没有夫妻之实但溥仪也曾写下李白《白头吟》赠送给他的淑妃文绣,寓意着想和她白头偕老。不仅如此,文绣喜欢刺绣溥仪便找最好的刺绣老师教她,给她买她喜欢的所有东西。但是对于溥仪来说所有的感觉都是一时兴起罢了,看着和文绣在一起的溥仪,对于婉容来说,这时候出于一个女人的嫉妒涌上了心头,无论在任何时候一个女人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其他女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会心生不悦,婉容也是如此。
面对一切都比不上自己的文绣,这位“皇后”便也开始了自己的“争宠”之路。不过对于溥仪来说新鲜的事物似乎比女人更加得有意思,这个时候虽然溥仪依旧居住在皇宫里,还被世人称之为“皇帝”,但那个时候,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多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外加许许多多的先进思想传入,对于西洋传来的东西十分喜爱的婉容在这场无声息的所谓“争宠”当中拔得头筹。
渐渐失去“宠爱”的文绣在自己的长春宫里读书写字,学习刺绣,有时还教下人们学习认字。但这样的生活文绣也并没有享受多久。在中国清朝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是高度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在这样的国家当中,人们一旦得到皇家青睐,便会拥有至高的荣耀和强大权力。同样的对权力的渴望,对于当时溥仪复辟清朝支持者们来说诱惑也是巨大的。而溥仪便在众多人的撺掇之下准备复辟清朝,但还没等溥仪将自己复辟所要的一切准备好时,便被驱逐出了宫。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妄图复辟清朝的溥仪极其妃子驱逐出了皇宫,重新颁布了新的法令将溥仪极其妃子都被贬成了“庶人”,并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而当时的文绣和婉容也连着一起被赶出。
当时的文绣身上是带着刀的,她想着既然皇帝都被废了,那她这个所谓的“淑妃”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但是文绣想要自尽殉情的行为并没有成功,仅仅在二十天后冯玉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赶走,这时候的溥仪又恢复了自由之身,他还是名义上的“宣统皇帝”。虽然溥仪经历过被贬为庶人的短暂经历,但是他依旧还是想着要复辟帝制,想要恢复他的清朝统治。他急切地想要找到一个可以给他支撑的,足以和军阀对立的群体作为他复辟的坚定的支持者。
这时候一个人进入了溥仪的视野,他就是郑孝胥,在郑孝胥的旁敲侧击这下溥仪自认为找到了他最信任的支持者,也是能给他最大支持的日本人。
相比于婉容和享乐至上,文绣就显得清醒许多,她反对溥仪复辟更加反对溥仪投靠日本人,历史的车轮碾压在中国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之上,而同样溥仪的种种行为也将文绣的身心都伤害的千疮百孔。面对文绣的劝诫溥仪不以为然,他对来劝诫他的文绣破口大骂,甚至对文绣动手,将文绣打入了所谓的“冷宫”。
1925年溥仪,文绣,婉容三个人来到天津,在天津的小洋房里,溥仪和婉容住在二楼,独留文绣一人住在一楼,在这期间文绣不惜以性命劝告溥仪不要相信日本人的花言巧语,但溥仪只是冷冷地说道“不用理她,这是她惯用的手段”甚至将文绣称为“刀妃”,而这时候的下人太监们也对这位“失宠”的皇妃冷眼相待。
在这里生活的文绣受尽了屈辱,她被溥仪冷眼相待甚至也有时对她大打出手,不断地虐待,辱骂,但文绣依旧是劝告溥仪不要做卖国求荣的交易,不要相信日本人,而溥仪对文绣的话置之不理,还将文绣关在院子里不许出门。皇妃革命
这一天,文绣的妹妹文珊来到文绣居住的地方,溥仪对文珊说“好好劝劝你姐姐吧,她太顽固了。”妹妹文珊看见姐姐受到溥仪的虐待,很是心疼便告诉姐姐,现在是中华民国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在听了妹妹的话后,文绣便开始想该怎样离开溥仪,当时女权运动盛行,人们对于女性自由的追求愈演愈烈,这时候文绣也是顺应了时代的洪流,她要和溥仪离婚。
在妹妹文珊的帮助下,文绣和妹妹文珊一起外出,起初的溥仪不愿意将文绣放出去,但是文珊说文绣需要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她才能够想得通,溥仪同意了便让一名太监跟着文绣出了门,这一次的出门之后文绣再也没有回去过。
在天津的国民饭店里,姐妹二人吃完饭后,文绣拿出离婚书给了太监,并让太监转告溥仪,她不会回去了,她要上诉法院状告溥仪虐待并且和溥仪离婚。太监将文绣的话转告给溥仪时,溥仪大怒,但文绣请的三位律师已经将文绣的控告书上交法院,控告书上说和溥仪住在一起九年,他们没有夫妻之实,受尽虐待,不堪忍受,今兹要求离婚,否则唯有相见于法庭。溥仪没有办法也找了两个律师和文绣和谈,最终溥仪给文绣五万五千元作为生活补助,而文绣不得随意毁坏溥仪的名声,不得再嫁他人。
这场轰轰烈烈的“皇妃革命”被人津津乐道,人们都同情文绣的遭遇,但是她的哥哥文琦却公开在报纸上指责文绣忘恩负义,不曾记得皇家给过的荣耀给家族蒙羞。而文绣也丝毫不退让地回击道这位所谓的“哥哥”,回信很长,信中文秀说现在是民国所有人就应该遵循民国的章法,直截了当的面对甚少谋面的哥哥语出重击。
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后,文绣这场和皇帝离婚的事情被人戏称为“刀妃革命”,离婚后的文绣和溥仪再也没有了交集,文绣去到一所私立小学再一次以傅玉芳的名字生活,只不过这一次她是小学生们的“傅老师”,而溥仪带着婉容投靠了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继续做他的皇帝美梦。
新生活的艰难
回到小学成为一名老师的文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她也受到不少侵扰,有记者不知道如何得到了文绣的身份信息,在学校的文绣经常受到骚扰,无奈之下她辞去了小学老师的工作,在一间自购的房屋里和妹妹一起生活,妹妹出嫁后她独自一人,一个人的文绣经常受到日本人打扰,他们用各种方式企图把文绣拉拢,但文绣都没有理会。
后来的文绣实在忍受不了了便把房屋卖了,另找地方租了一间房子居住,后来的文绣又进入了华北日报社工作。
1947年,在同事的介绍下用傅玉芳这个名字的文绣认识了当时任国民党少校的军官刘振东,同年和他结婚。1948年战乱四起,刘振东为了家庭脱下了军装,带着他的妻子傅玉芳四处逃难。1949年,刘振东成为一名清洁工人,但文绣却没有嫌弃他,反而文绣觉得这样的生活真实,她很幸福也很满足。
但是好景不长,1953年,文绣因为身体疾病去世,在弥留之际,她告诉丈夫刘振东“她曾是清朝的皇妃,她还有另一个名字叫额尔德特·文绣”。刘振东或许早就猜到自己的妻子是不一般的人,但是又如何呢?他所爱的从来都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她罢了,不管她是叫傅玉芳还是额尔德特·文绣。
文绣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幸运的,她年少进入皇宫,享受过荣华富贵也遭受过冷眼相待,大打出手,同样她的晚年也得到了完完全全属于额尔德特·文绣亦或是傅玉芳的全部的爱。
文绣的一生精彩而又遗憾,我们似乎总在感叹她的遗憾和她不幸的一生,但是在历史翻腾着的洪流来看她是勇者,她是一个值得我们记住的人,因为她勇敢,因为她清醒,更因为她有中国人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