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齐国佐不辱命》
《诗》曰:‘敷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挠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齐国佐不辱命》是一篇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出自左丘明的《左传·成公二年》。
宾媚人是齐国上卿,即国佐,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晋国和齐国会战,齐国打了败仗,面对晋国大军压境的威胁和它提出的苛刻条件,齐国派遣宾媚人去和晋国谈判讲和,他面对来势汹汹、咄咄逼人的晋国时从容不迫,恰到好处的精彩表现,没有辜负自己的使命,顺利完成了这一次高难度的外交任务,从而捍卫了战败的齐国的尊严。
一开始,齐顷公派宾媚人给晋国送去礼物,还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但是晋国不满意,提出要以齐国国君的母亲作为人质、同时把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才肯稍作让步,晋国这样无理的要求被宾媚人拒绝了,他认为晋国要求齐国国君的母亲作为人质是等同于挟持了晋国国君的母亲,这样一来,反而把不孝的帽子扣在了自己头上,不仅会愧对天子的命令,还不会令人信服。
关于土地改向的问题,宾媚人指出天下的道路、河流等都是由周天子统一划分和治理的,如果晋国私自划分的话就违背了天子的遗命,这也是不道义的,难以统领诸侯。
接着再用四王五伯统治时的例子来说明晋国没有止境的私心和贪欲只会害了自己。他告诉晋国,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得失,不肯与齐国谈和的话,齐国也只能拼死一搏,那么晋国也未必能得到好处,说这些话的时候,宾媚人并不是采取完全强硬的态度,而是软硬兼施,这样做的原因大概是:一方面齐国的实力让宾媚人有底气表明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用较为谦和的语气是被当下形势逼迫,采取的缓兵之计。
他无懈可击的驳斥让晋国意识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最后扭转了局面,虽然齐国战败了,却也捍卫了尊严,宾媚人的外交智慧不得不令人佩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发是: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即便是面临危险,我们都要从容面对,只要有一点希望就应该努力摆脱困境,如果局势没法扭转,我们也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做好应对失败的准备。
注:本文选自《古文观止启示录》 闫效平 著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可私信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