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兵工业,应该是最强的。当时有20万兵工人员,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努力生产。还有大量的兵工专家和技术人员,潜心研制武器弹药,为消灭日本侵略输送充足的武器,为抗战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兵工署就派人进入思创,勘察兵工厂的建造地点,并着重对重庆附近的铁矿,铜矿进行勘探。1937年10月29日,兵工厂所需的设备,就开始迁移到重庆,并逐渐向湘、桂、滇的大后方布点,1940年,全部迁移完毕。
全国17和直属兵工,有11个在重庆,全部是重点厂家。为了配合兵工厂,兵工署附属单位,也大部分迁移到重庆。比如,3个专业的弹道研究所,精密研究所;军政部兵工学校,也从南京迁移到重庆。
从这个时候其,重庆成为中国大后方兵器工业中心。
重庆兵工业到底有哪些成就和贡献呢!
第一,研制出大量的适合中国军队的步枪和机枪
陆军作战,步枪和轻重机枪,是最重要的武器,也是消耗最多的武器。从1938年3月2日开始,重庆兵工企业,就大量生产马克沁机重机枪,源源不断地送到抗战前线。1940年10月,兵工署第21厂,又上了中正步枪和捷克轻机枪生产线,每月可以生产上千支。
1942年,捷克轻机枪,也达到国际水平,各种零部件之间可以互相交换,使用非常的灵活,其威力甚至可以打低空飞行的飞机。生产线的简称,基本上满足了抗日战争期间,步枪和轻机枪的消耗补充。
第二,成功研制战防炮
日军的装甲车,抗日战争初期,可以说是中国军队的噩梦,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中国兵工署专门到德国购买战防炮。但是由于欧洲战场,战事激烈,一直到1940年3月,才有一部分运到中国。
兵工署第50厂,开始进行研制战防炮工作,经过一番的努力,1941年3月,中国仿制出完全合格的战防炮,并大量投入生产。战防炮投入战场之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第三,二七弹筒研制成功
掷弹筒,是短距离远程最佳武器,每当中日两军对峙之时,日本就会用掷弹筒猛烈攻击,中国军队因此伤亡惨重。鉴于这种情况,兵工署寺30厂,组织技术人员立即进行研究生产。
1938年,成功研制出,中国自行生产的“二七掷弹筒”。
这些兵工厂,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多少武器弹药呢!
首先,迫击炮是步兵作战,非常有效的一种压制性武器,抗日战争期间,每月消耗59门,而重庆每月可以生产141门,完全可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其次,抗战时期,炮弹的消耗数量,每月为62997枚,平均每月生产62411枚,消耗与生产几乎持平,也能满足战争的需要。
抗战期间,每月生产子弹1115粒,生产步枪1.3万支,重机枪每月生产188挺。
总体来说,重庆兵工署的军工产业,基本上能满足抗日战争的需求。
如此庞大的军工产业,还有很多自主研发的技术,所需要的技术人员更是数不胜数,有机会小编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其中几位典型的人物。
上一篇:拉近美国民众与中华文明的距离
下一篇:以“数”为媒“听”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