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跟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政治政权的故事,比如南北朝、五朝十国时期等等,今天我们来聊聊混战的情况元朝末年。当时的明玉真控制了川渝贵州部分地区,几乎是蜀汉的翻版。然而,在元末群雄争霸的过程中,掌控天府之国的明玉真为何却无法与陈友谅、朱元璋争霸呢?
首先说一下元末的复杂局势。 1351年,元朝爆发大规模红巾起义。江南、湖广、两淮、河南、山东等地英雄辈出,涌现出一系列著名人物。当时,世界形势非常复杂。一方面是元朝对各地农民军的镇压。另一方面,各地红巾军之间的混战。另一方面,则是元朝贵族将领与军阀之间的混战。总而言之,距离汉朝末期已经很近了。
不得不说,作为这个时代的文人,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大量借鉴了元末明初的一系列真实故事,比如三国之战等。鄱阳湖、明玉珍入主巴蜀等。 在天下纷乱的局势中,一部分红巾军一直在农民军阵营和元朝阵营之间反复跳跃。比如控制苏州、杭州等富贵地区的张士诚,自称为元武王。同一时期,朱元璋自称“大宋武王”。
经过各地英雄的反复争霸和混战,南方地区形成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四大主要权力集团。其中,陈友谅集团控制湖北、湖南、江西部分地区,势力最为强大。张士诚控制苏南、浙江、淮河部分地区,一直是朱元璋的咽喉之痛。至于朱元璋,控制了安徽、江西部分地区,以及江苏西部(南京等地)。
1359年,明玉珍进入巴蜀,经过一年的战争,基本控制了整个四川平原地区。随后,他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到贵州。 1362年,明玉真称帝,建立大夏政权。从势力范围来看,明玉真大夏政权几乎是蜀汉政权的翻版。然而,明玉真大夏政权既没有北上攻取关中,也没有东下攻取荆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在古代历史上,谁控制的人口多,就意味着有充足的兵力和后勤保障。从三国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四川一直是天府之国,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这里也是南方政权的重要后勤保障基地。但南宋末年,四川等西南地区人口明显减少,直到元末仍没有恢复。
我们看看元朝时期十大行省的人口情况,一目了然。其中,中熟省369万人、辽阳省63万人、河南江北省45万人、陕西省76万人、四川省61万人、甘肃省3.2万人、江浙省3095人各省。 1万人,江西省1167万人,湖广省941万人。可见,元朝统治时期,江苏、浙江、湖广、江西在人口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
以江浙两省为例,其管辖的杭州路、平江路、嘉兴路、湖州路、吉庆路等多个地区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一个北方省份的人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时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都是当时金国控制的地区,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减少”,出现了地广人稀的悲惨局面。
请注意一个问题。元末,陈友谅基本控制了湖广等地。朱元璋控制江浙半壁江山,多次与陈友谅争夺江西。张士诚控制了江浙的另一半,坐视“陈朱决战”。至于明玉真,控制了四川等地,似乎控制了整个巴蜀之地。事实上,无论从人口、经济、国力等方面来说,都无法与陈友谅、朱元璋等几个集团相比。 1364年,朱元璋彻底消灭了陈友谅的势力,基本夺取了整个湖广土地。
朱元璋平定湖广地区后,开始与明玉珍的控制区域毗邻。不过,两大集团的关系却十分融洽,朱元璋和明玉珍各有各的问题要处理。对于朱元璋来说,虽然他的挚友陈友谅被淘汰了。但盘踞福建的张士诚和陈有定继续与朱元璋对峙,朱元璋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与此同时,明玉珍也有自己的压力。首先,云南一直处于元朝的控制之下,屡屡进攻、入侵。
明玉真曾对云南发动大规模进攻,但最终失败。与此同时,关中地区的李思奇、张良弼等人,一直在谋划南下。也就是说,明玉真始终面临着关中、云南两面夹击的局面。对于明玉真集团来说,需要平定云南,寻求关中,才能基本具备与朱元璋抗衡的实力。然而,岁月不饶人,1366年,38岁的明玉珍去世了。随后,10岁的明升继位。
明盛继位后,大夏政权陷入内乱,更无力参与天下争霸。在大夏政权内乱的同时,朱元璋又先后消灭了张士诚、陈有定,整个南方地区基本处于朱元璋的控制之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与此同时,朱元璋开始大规模北伐,屡屡击败元朝名将王保保,最终成为元末争霸的唯一胜利者。
现阶段,大夏政权根本无法与明朝抗衡。明朝之所以不进攻巴蜀,是因为其主要着力点是进攻北元残余势力。毕竟,在明朝初期,北元政权多次南下反攻,攻打甘肃、山西等地。 1371年,明朝稳定了地位后,迅速开始了平定西南的战争。 1371年6月,明朝平定巴蜀,大夏政权灭亡。
最后我们来说说明玉珍。明玉珍、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都是元末英雄。朱元璋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由于明玉珍英年早逝,他失去了与朱元璋争霸的机会。从当年的时间线来看,如果明玉真没有死于1366年,一定会出现一系列非常精彩的故事。
在明代的历史文献中,对于明玉真和大夏政权的评价还是非常客观的。总的说来,“夏君行知,俭朴,兴文教,辟邪,减税,才得以小康”。它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人们仍然感叹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智慧。”
清朝历史文献中,语气彻底转变,将明玉真与大夏政权称为“明玉真素五元洛……分出一角,自称第二世界,不可谓不不幸”。不得不说,清朝在编史过程中实在是太“抠门”了。
历代割据的故事还有很多。笔者会在以后的文章中慢慢和大家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