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传奇人物有很多:比如秦朝的一个小吏刘邦,居然能成为新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其实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根本原因在军事才能够用(够用就是可以驾驭武将和管理部分军队,但不一定非得出类拔萃)以及知人善任。
其实任何一个成功者,都应该具备洞察人心的能力。否则翻车是早晚的事情。
既然这样,刘邦也应该能看出吕后的强势。那么,为什么刘邦没有在临终之前诛杀吕后?
其实刘邦的选择,本身也是两害相权。
刘邦创业打天下虽然做了皇帝,但是他这个皇帝,类似当下股份公司的董事长——虽然名义上是最大的,但其实还需要被股东节制。其中吕家也是一个大股东。此外,一些功臣本身也是股东,所以为了安抚股东,刘邦也得考虑颓风适当的分封制,之后再寻找借口,铲除、清洗这些股东。
实际上刘邦做皇帝期间,消灭了类似韩信、英布这些股东。同时对于吕家股东,刘邦也打算消灭:比如刘邦打算废掉刘盈(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太子地位,改而册立刘如意为太子。很多书上认为这是因为刘邦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但其实真相没那么简单。
真相是:刘盈怯懦。刘邦认为,如果刘盈做了皇帝,大权肯定落在吕后手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但如果利用换太子,拔掉吕家的势力,那么自己就算是没了,汉朝也可以处于太平状态。
而吕后也通过一番运作,让刘邦觉得刘盈羽翼已成,如果更换刘盈,只能引起朝廷动荡。所以刘邦在两害相权之间,选择保留刘盈太子地位。
那么,刘邦既然保全刘盈,就没考虑到自己死后,吕家当权?
上文说过,刘盈是一个懦弱的人。懦弱的人是不足以驾驭天下的。而刘盈在做皇帝的七年时间里,虽然年纪也到了亲政的年纪,但是朝廷一切事情都是吕后说了算。
其实这一切都在刘邦的预料之中。
刘邦认为,如果保全吕后,那么吕后摄政期间,或许刘盈会成为傀儡皇帝,但是皇位还在刘家,吕后可能还会挖刘家的利益给吕家,但是主流情况来说,天下还在刘家手里。这一点,刘邦算是接受的。
但如果吕后没了,这意味着刘盈需要直接处理朝政。怯懦的刘盈能否驾驭住朝廷那么多元勋?刘邦对刘盈一丁点自信都没有。
并且,刘邦当时面对的情况也是史无前例的:那就是刘邦成为天子在当时的华夏历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刘邦是平民出身的天子。刘邦在位期间,或者说汉朝初年,汉朝皇权的神化属性不高。所以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也有人觉得为啥刘邦能当皇帝自己就不行?比如英布造反的时候,刘邦温英布:你干嘛造反?英布表示:没啥原因,就是我也想当皇帝。
所以刘邦害怕吕后当权,但是更怕汉朝会在不稳定的情况下,存在一个怯懦的当家人。
因此留下吕后压制群雄,是最好的结果。
事实上刘邦预判了一切。
吕后死后,汉朝的勋贵集团就发动政变,名义上是清洗吕家人,其实是推翻了西汉后少帝的统治,之后勋贵集团拥立势力最弱的代王刘恒为皇帝,这便是汉文帝。按照勋贵的盘算,他们会让追后的汉朝皇帝处于东周天子那样的生态位。但不曾想,文帝是一个有手段的人。
对于文帝的翻盘,刘邦失算了。